×




《Nature Chemistry 》:实验室安全,警钟长鸣!

  前不久,加拿大温莎大学A. Dana MenardJohn F. Trant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综述文章“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academic lab safety research”,对近些年学术实验室安全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该文开篇就带大家回忆了11年前UCLA的Sheharbano Sangji因实验室安全事故而去世的沉痛故事。

  2008年12月29日,UCLA的Patrick Harran教授实验室的研究助理Sangji在操作大量叔丁基锂时,抽取试剂的注射器活塞滑出了针筒,而Sangji当时并没有穿防护服,试剂溅到了她的衣服上,叔丁基锂遇空气立即着火,造成Sangji全身超过40%部分2度或3度烧伤,医院全力救治几周也没有挽回Sangji的生命,她去世时仅仅只有23岁。

       在Sangji辞世11周年之际,我们介绍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一个.

实验可以重做, 生命不能重来!

  作者首先对2008-2018年部分有公开资料报道的实验室事故进行了汇总,列出了多例有科研人员遇难的严重实验室安全事故。

图片来源:Nat. Chem.

  作者回溯了实验室事故相关文献报道,强调了两个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风险,一是来自实验所用的材料设备,另一个是来自操作者,主要包括操作者的专业知识或技能。

  实验用品风险大家估计并不陌生,总有一些带着各种“死神传说”的试剂,比如重氮甲烷、有机锂试剂、二甲基过氧化酮等等。特别是有机锂试剂,因其用途广泛但“见风就着”的特点,几乎只要一听说化学实验室失火、爆炸,丁基锂总是会被作为嫌疑对象提起。就连做个丁基锂取用装置都能发篇不错的SCI论文( Org. Process Res. Dev.,2018, 22, 903–905)。对于试剂的危险性,作者认为各位研究人员在发表文章时应该更多提及试剂的潜在危害。不过在2016年726个化学期刊中,仅有8%的期刊在它们的文章中提示了试剂安全风险 [1]。

  试剂本身固然危险,只要储存得当一般还是安全的。高危试剂最大的危险恐怕还是在使用期间,也就是作者提到的第二个因素——“操作者”。操作者的因素则复杂的多,比如操作者是否接受过使用高危试剂的专门训练;是否对所用试剂的性质充分了解;是否准备了相应措施应对试剂突发泄漏喷溅;是否在操作过程穿戴了相应的防护设备……文中列举了一些调研结果,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仅有40%的人在实验室工作中会一直穿戴个人防护装置 [2],有65%的人承认从不佩戴防护手套 [3],现状堪忧。

  无论是对试剂的熟悉程度还是个人防护习惯,其实都折射出背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专业的安全培训。由 Nature 和UCLA组织的一项涉及2400名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针对特殊试剂的安全培训 [4]。类似结果在Schrder的研究中也有体现,他们的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接受过安全培训,但是仅有26%的受访者在实验开始前30天内接受过相关培训 [5]。在另一项小范围的调研中,47%的受访者不知道他们所在实验室的安全培训频率,甚至9%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诸如着火、试剂撒漏等突发事件 [2]。今年,美国化学会推出了新的期刊ACS Chemical Health & Safety[6],更多关注实验安全话题,截止写稿时已经有3篇论文在线刊出。希望有更多研究实验室安全的论文被大家阅读学习。



  • 发布时间:
  • 2020-09-18 11:07:05 来源:https://dy.163.com/article/FLMD4BPA05329TW8.html 点击: 收藏本文
  • 标签:#实验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