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华南师大-中小学”协同发展联盟“数智赋能高质量教育”生物学科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02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我院黄少旭副教授和冯春艳副教授主持,来自高校专家学者、科技企业的技术专家、中学教师代表以及学院师生齐聚一堂,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共同探讨数智技术如何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会议伊始,我院张盛春副院长首先向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和老师们表示了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学科,生物学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数智技术赋能课堂,如何通过AI工具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如何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这些议题需要高校学者、企业技术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破题前行,探索数智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创新结合路径。最后,他对中长康达公司的支持及黄少旭老师团队的筹备工作表示了感谢,期待与会者通过深度交流碰撞出教育创新火花,推动生物学教学高质量发展;并表示学院将持续搭建此类平台,推动高校研究成果与基础教育实践的双向奔赴,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素养提升。
中长康达公司邓岭妮老师带来“AI探究学习助力普教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主题报告。她从AI教育发展背景切入,解读了人工智能定义、发展阶段(如Alphafold2突破)及政策趋势;并且详细讲解了AI赋能探究学习的多个模态,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模态的应用。邓老师还分享了三个课堂融入AI的教学应用案例,提出在AI时代,教育需要转化为个体、工具、环境三位一体的协同进化;AI应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而非替代者;教师应更专注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此外,她介绍了康达公司“四位一体AI素养体系”及全场景解决方案,涵盖学生素养培养、教师AI助教平台及数据价值沉淀等方向。
黄少旭副教授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实施背景、应用愿景、探索场景和展望前景等四个方面介绍了AI技术在课堂教学准备、课堂互动、课后辅导、协同评价、因材施教等方面中的作用,并与参会人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PBL教学、科学史教学、深度学习和试题难度评估中的具体案例,为AI技术如何融入课堂教学提供了典型示范。最后他指出,在国家积极推进生成式AI在教育中应用的背景下,生物学科的教师们应抢占机遇,充分利用AI技术和工具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思考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焦建利教授在会上分享了AI技术赋能课堂的思维链教学法,并以AI工具辅助生物高考题分析为例,详细介绍了建立在人工智能基础上的INSIGHT框架和5步深度求索教学法(包括独立求索、寻求帮助、思维比对、策略优化和迁移拓展);此外,他还分享了AI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智能体帮助考生复习备考等实践应用案例。焦教授还与参会人员围绕人工智能工具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深度交流,重点分享了“贴了秀”的制作流程、“课堂有点酷”的网页功能、智能体的创建方法以及Kimi在长文本解析中的优势等,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应用指南。
最后,黄少旭副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为高校、中小学及企业搭建了跨界交流平台,并对AI赋能生物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成绩表示期待。此次研讨会不仅为生物学教学工作者提供了AI在教育中应用的前沿视角,也为未来的生物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撰稿:王茗
摄影:刘柏薇
初审:黄少旭
复审:张盛春
终审:李新强
华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Copyright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电子邮件: huxj@scnu.edu.cn 电话:8521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