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新闻

=
  •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   
  • 生命科学学院口述院史活动——回溯建院历史,展望美好未来







正值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二十周年暨建系七十周年之际,学院开展“口述院史人物访谈”线下主题讲座活动,邀请各届校友述说与学院的故事,回溯生科建院历史,鲜活生科时代任务,突出生科实际,发掘生科精神,寻求生科发展动力,让生科院继续迈向美好未来!


5.jpg


首任院长马广智——生科院创建和一级学科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生命科学学院第一任院长马广智教授是生科院建院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和卫焕荣书记搭档,组建了一个事业心强、干劲足的领导班子。卫书记负责把握大方向,抓团结稳定和保障工作,马院长放开手脚做人才引进工作。王小菁是教授委员会主任,负责学科建设,李玲副院长负责教学,肖鹏副院长负责科研,李娘辉副院长负责行政和后勤服务。大家分工不分家,工作氛围非常好。新建的生科院继承了老生物系的传统,保持朴素、务实风格,老师们从内心都非常认可自己的学院,全力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决策。马院长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厨房里有了优良的食材,做菜选择余地变大,不管怎么做,都好吃!何况优秀人才自主性很强,不需要帮他规划,学院做好服务工作,教授们会努力做好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促进学科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学院团结干事业的环境,良好的和谐氛围,使得引进人才工作进展顺利。引进的人才又去帮助学院引进新的人才,形成滚雪球效应,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为学院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王安利教授引进后又帮助学院引进孙儒泳院士。后续学院又引进2名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李洪清,王英强。学院植物学、生理学等学科带头人纷纷向学院推荐引进新的学科带头人。李东风、冯启理、阳成伟等一批教授都是那个时期引进的高水平人才,这批人在生科院后来的学科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推动了生科院的快速发展。其中王安利教授、冯启理教授、阳成伟教授先后接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继续引领生命科学学院的不断发展。

生科院成立三年后,学科迎来大机遇,2005年开始筹划申报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按照正常情况,申报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需要具备2个或以上二级学科博士点,而当时生科院仅有植物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李东风教授提出整合校内资源,直接申报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经过大家充分讨论决定采纳李东风教授的建议。申报书第一稿由王小菁教授执笔,冯启理教授主持讨论修改,马院长和王安利教授负责对外宣传。经过教授专家的共同努力,挖掘出学科优势和特色,大家树立了申报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信心。首先是我们的学科队伍老中青结构合理,孙儒泳院士是泰斗级学科带头人。冯启理、阳成伟等教授是从海外引进的一批高水平专家,李洪清、王英强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还有一大批有从全国高校引进和本校培养的教授,如李东风、李玲,李韶山,王维娜等,整体队伍实力强、科研水平高。学科研究方向突出热带亚热带地方特色,研究对象集中在热带花卉、鸟、鱼虾、昆虫,让同行很容易记住华师生科院花鸟鱼虫特色。

申报博士点汇报答辩时,王小菁汇报,马院长播放PPT。申报一级学科对于生科院前所未有,太重大了,以至于播放课件时马院长手都有些发抖。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2006年生科院终于成功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这在全国是一个特例。一级学科为生科院建立了新的平台,成为生科院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

后来学校兑现承诺,为生科院建了新的生命科学大楼,建筑面积还增加了3000平方米,从原来的报建12000平方米增加到15000平方米。又陆续引进一批人才。至此,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前景一片光明。

最后,马广智教授借生科院成立二十周年之际,祝愿生科院办学质量越来越高,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教学科研更上一层楼,并祝师生们身体健康!

image.png


生科院首任党委书记卫焕荣——生物系的发展历经四个时期

卫焕荣老书记是生命科学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在生科院的成立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卫老书记说道:现在的生科院发展很迅速,比起刚建院时有了质的飞跃,学院目前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涵盖10个二级学科)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生态学、药学和水产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教学(生物)、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卫老书记回顾生物系建系70年,从平稳发展、停滞困难、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等4个时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生物系的历史,明白了学院的先辈们为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做出的艰苦奋斗。最后,卫老书记还说道,生物系走过风雨70年,非常不容易,生科师生精神主要有:爱学习、重实践、能吃苦、讲团结、集体主义精神、自信精神……我们生科师生要珍惜来自不易的成果,发扬生科优良,不断前进!


1.jpg

 

生物系副主任陈兆平——见证“一棵草的故事”

陈兆平老师为我们分享了莫熙穆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的故事,陈兆平老师之前在华师生物系任副系主任,是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莫熙穆教授的学生。莫熙穆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牧草种植、水土保持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所以,陈兆平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当时在学院流传着的生科“一棵草的故事”。陈兆平老师分享道,在八十年代,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差,乱砍乱伐现象时有发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一棵草的故事”开始于莫熙穆教授立志要找到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的方法,改善生态环境。当时,为解决这一难题,全国上下有三种说法,一是建坝,利用坝将土拦起来,以防止水土流失,但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种树,利用树根系之间的锚定作用,增强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的凝聚力,防止水土流失,但尚不能解决地表水土流失问题;三是莫熙穆教授提出草灌并行的方法。八十年代,莫熙穆教授带领学生亲临韓江上游,寻找试验地,试种各个草种,取得了以草先行的成功范例。此后,莫熙穆教授的足迹遍布粤东、粤北、粤西,他坚持把科研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科研精神不断激励我们生物系前进!像莫熙穆教授同时期的还有潘炯华教授和潘瑞炽教授,合称为“两潘一莫”,是当时生物系的领军人物和典型先进人物!


2.jpg

 

科研专家、教学名师王小菁——培养栋梁尚贤崇德,探索生命求真务实

接下来为我们分享的是科研专家、教学名师王小菁教授,她不仅科研做得好,教学方面也非常优秀。曾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又是广东省教学名师,善于做学问,称得上“科学家”。王小菁教授表示,今天参加口述院史活动,听了三位老师,尤其是老书记的叙述,了解到生科院的老一辈如何走过艰苦发展的历程,在行进的过程中,需要很强的精神支柱支撑着我们前行。“我1987年来到生物系,后来发展成为生命科学学院,我觉得发展最快的,以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06年前后,与马院长等学院领导和老师们一起申报一级学科的这段经历。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生科院就是以一直以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精神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拿下了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学院发展奠定基础”。


3.jpg


“去年阳院长曾让我琢磨一下院训,我想还是把‘德’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师范大学的学生大部分会去做教师,所以第一句是‘培养栋梁尚贤崇德’,下一句是‘探索生命求真务实’。”王小菁教授认为,做科学的一定要求真务实,不能做假数据,一定要严谨。这也是生物系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良好风气,1987王小菁教授来生物系后,潘瑞炽先生的教导很严格,写一个错别字都不行。“特别是我跟他写教材都是战战兢兢地,在家琢磨半天写了一段话,拿给潘老师看,被他一批,感觉什么都不是,回去又重新写。当时一些内容时是翻译英文资料总结而来的,潘老师总是提醒我‘倒装句、倒装句! ’”正是因为潘先生非常严格的培养,使王小菁教授的专业英语和中文写作水平提升很快。潘瑞炽先生是最早提出和执行读书报告会制度的,每个星期都要举行一次,师生都要参加,每人轮流做读书报告、文献阅读以及共同探讨问题,现在这个读书报告会已经成为生科院每个团队的常规制度。“潘先生教导我们从问题出发做科研,从生产生活的中发现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并找出背后的理论问题所在。我觉得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要坚持从问题出发,找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研究,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发展,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比如我们的教学,每门课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了问题要一点一点地去解决,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地进步,不必心急。另外,要维持科研的良好气氛,要有兴趣,不断创新。”王小菁老师说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研究感兴趣,做科研应当源自于兴趣爱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绝不能为了做科研而做科研。在21世纪这个生命科学的世纪,作为教师,宗旨就是培养人才,但教师也要做科研,做科研的目的是要促进教学,只有坚持做科研,才能把鲜活的科学知识和踏实认真的科学精神传播给学生,这样教学才是生动的,才能实现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也让学院的人才培养凸显师范特色,把“师范”这个看家本领练好。所以,她对院训的建议是:培养栋梁尚贤崇德,探索生命求真务实。

在建院二十周年之际,王小菁教授祝福生科院越办越好,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形成进入国家平台的人才梯队,力争进入“国家队”的平台。例如植物生理学,李玲老师带领大家费了很大劲获得了国家级水平的课程,第八版《植物生理学》教材获得了全国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来之不易,学院应注意培养人才梯队,才能保持优势特色。建议学院所有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要有五年、十年以及近期的建设目标,先做计划,当有机会的时候,才能牢牢抓住。


4.jpg


“口述院史人物访谈”线下主题讲座活动圆满结束,在各位老一辈教授的述说中,生物系到生科院的历史揭开雾纱,老一辈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是生科精神的灵魂,生科院将继续传承生科精神,坚定发展信念,迈向美好未来!

 

 

 

 

 

 

 

 

 

 

 

 

 

 

 

 

 


  • 发布时间:
  • 2022-04-26 08:37:5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