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丹霞,遇见生命
——《中学生物学野外观察与实践》课程实习
为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推动《中学生物学野外观察与实践》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生命科学学院启动了丹霞山野外实践活动。我院2021级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由林正眉老师和肖智老师带队前往韶关丹霞山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实习活动活动。本次丹霞山实习,一方面为了解丹霞的动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观摩丹霞山自然教育导师开展自然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教育硕士综合能力的发展。
本次野外实习活动,应疫情防控要求,参与实习的师生集体包车前往,统一食宿,避免与外来人员的接触,做好个人轨迹管理,积极配合完成核酸检测等防疫工作。
一、初识丹霞山——自然博物馆之行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这里是我们丹霞之旅的第一站,在丹霞山自然导师的讲解下,了解了丹霞山的地理特征、生物资源、人文历史,热爱源于了解,博物馆开启了我们对丹霞山的探索欲。
二、丹霞山的植被及生态环境
丹霞山之行,远观是霞光下的神仙宅,近看是生命的生生不息。丹霞的深林里有勃勃生机的动植物,还有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这一群求知心切的师生。丹霞山的植物资源丰富,有明显的中也热带和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这里有一些丹霞本地特有种,如丹霞梧桐、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山天葵、丹霞螺序草等。丹霞山自然导师们旁征博引,介绍这些当地的特有植物种类。
三、自然导师茶话会
自然教育是要求在自然中体验关于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过程的认知,目的是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形成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态。自然导师—“明月姐姐”和“草爷”热心的分享了如何做好一名自然导师,要注重自我的品格修养,要注重自然知识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责任心,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要灌输植物和动物的特点,灌输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学生爱上观察,爱上探索大自然。
四、齐心攀高峰
山路十八弯,路越走越远,但是我们师生之间的心越走越近。一路走,一路认植物,一路观察环境,一路的互帮互助,一路的分享交流。再高的山峰,再陡峭的山路,生科学子如履平。
此次丹霞山之行,生科院的教育硕士收获丹霞山的植被知识、地理特征、风土人情,更是设身处地的感受了如何做好一名好的自然导师。锻炼成为合格的自然导师,要从知识储备、信息检索、组织管理、身体素质等多方面提升自己,路漫漫,同学们未来要继续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扎实提高专业素养水平。
撰稿/摄影:李展贤、胡玲燕等见习同学
统稿:马蓉
初审:方 璐
复审:高 峰
标签:
华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Copyright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电子邮件: huxj@scnu.edu.cn 电话:8521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