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研究员做客我校“新世纪论坛”,进行了题为《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机理》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冯启理教授主持,生命科学学院及外校相关院系师生共计250余人参加并聆听了此次学术报告。
刘耀光院士首先宏观阐述了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和现状,介绍了目前杂交稻育种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杂交稻不育系中不育基因与恢复系中育性基因的相互作用及分子遗传机制是杂交稻育性控制中的关键核心问题。随后,他重点以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为例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遗传系统中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所取得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并阐述了线粒体不育基因的起源进化和分子作用机制。最后,刘耀光院士针对未来杂交稻育性控制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解决思路。刘耀光院士学术报告内容丰富,兼具科普性与前沿学术性,在场师生踊跃提问,与刘耀光院士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就相关的学术问题交换了学术观点。
刘耀光院士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发现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都是由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所控制,阐明了线粒体不育基因的起源进化和分子作用机制;揭示了复合座位多基因互作控制植物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的遗传机理,并创建了杂种亲和的新技术;开发了多项新生物技术。这些成果为作物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入选广东省“南粤百杰”,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撰稿人:张盛春 阳成伟
标签:
华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Copyright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电子邮件: huxj@scnu.edu.cn 电话:8521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