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互联网+生物学交叉学科座谈会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园召开,生科院院长冯启理教授、生科院党委黄荣晓书记、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淦森教授、生科院副院长阳成伟教授以及生科院水产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动物性等教授专家参加了座谈会,大家积极讨论,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就互联网+生物学交叉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头脑风暴”式研讨。
首先,赵淦森教授做了关于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学术报告。他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世界信息变得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大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失的部分。以科学的方法获取大数据,并加以分析利用,为解决重大科学和应用问题提供数据支撑、技术支撑和理论支撑,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互联网+在生物学各学科领域的应用,将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
报告后,老师们参观了华南师范大学-大北农神爽水产互联网+渔业研究中心的大型数据展示平台。该平台由生命科学学院与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合作建设,整合水产产业资源,包括水产养殖、水产基地、水体监控、水产品监控、渔业数据、渔电商和渔金融等大数据平台,为实现渔业产品的安全、健康和可追溯养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和服务。
座谈会中,大家就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各抒己见。冯启理教授提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已经来到我们的生活中,生物学研究应该在坚持传统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要勇于开拓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既要注重微观生物学的研究,也要开展宏观生物学的研究,才能够深刻阐明重大科学问题,才能够解决重大的应用问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互联网+生物学的大数据研究方法对于重大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这个新的领域有所作为,做出创新性的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和拓展水产互联网+渔业研究中心大型数据展示平台的作用,在水产学、生态学、海洋生物学、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开展长期有效的科学数据收集、传送、储存、分析工作,收集和积累数据,为回答和解决关键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应用问题、为政府规划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我们高水平的前沿科学研究服务。
赵俊教授就互联网+生物学的大数据研究在水产资源领域的应用提出了看法和建议。珠江流域的水资源丰富,但野外调查难度很大、数据准确度低、时效性差。可在珠江水系流域放置“探鱼器”探头捕获包括鱼类物种、数量、迁移、水环境等鱼类和环境资源相关数据,对于全面了解珠江水系鱼类资源的本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杨教授认为,互联网+海洋藻类生物的大数据监测将有利于对华南沿海和南中国海海洋环境污染、赤潮和有毒海藻的监控和预警。关键是研发具有高灵敏度的生物探头和海洋传输技术。
吴诗宝教授提出,互联网+生态学大数据监测平台可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测观策。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人烟稀少的地方,人员野外调查难度很大,珍稀动物不容易观察,资源数据难以获得。有了互联网+生态学大数据监测平台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阳成伟教授就互联网+植物学大数据监测平台在南方牧草资源和应用方面提出了建议。认为可以用于南方牧草的种植、生产环节的监控和数据分析。另外也可以用于入侵有害植物的监控等。
赵淦森教授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与生物学交叉学科的结合和发展,具有广泛和重要的深远意义,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很乐意在学校的支持下,与生科院师生们共同开拓这个新的领域,为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共同努力。
黄荣晓书记最后鼓励大家,加强交叉学科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更好地为学校和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服务。
华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Copyright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电子邮件: huxj@scnu.edu.cn 电话:8521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