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 孙儒泳院士指导博士研究生武瑞东的研究论文发表在生态学国际权威期刊





 生命科学学院孙儒泳院士和江海声教授指导的生态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武瑞东撰写的研究论文“Effectiveness of China’s nature reserves in representing ecological diversity”发表在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DOI10.1890/100093)。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由美国生态学会主办,是生态学与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一流学术刊物,最新影响因子为6.922,依据JCR(期刊引用报告)的统计数据,该刊物的影响因子在181种环境科学类(Environment Science Category)学术刊物中列第一区第三名。

孙儒泳院士多次亲自赴海南的多个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考察和生态调查,和江海声教授共同指导博士生武瑞东深入开展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刚刚发表的该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地理分布格局、对关键生态对象的覆盖程度及人类活动与保护区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指出尽管大陆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已经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5%,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约13%),但自然保护区面积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仅西藏、新疆和青海三省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就占到总保护区面积的56%。相应地,分布于西部地区的生态对象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区覆盖。东部和南部地区虽然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但普遍面积很小,生境破碎化严重,为开发用地所高度隔离。显然是由于人类开发活动的驱动,导致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偏远、人口稀少、经济价值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地区所面临的威胁和开发压力较低,其保护需求也远没有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的地区紧迫。研究指出现代自然保护区系统的作用不应该仅局限于单纯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自然保护区和其它类型的保护地系统应该成为维护良好生态系统功能、支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虽然在东部和南部等经济发达地区,长期高强度的开发活动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其生物多样性价值已经受到极大的破坏,但合理配置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维护农作物授粉、营养物质循环、抗旱削洪等生态功能。经济发达的地区应强调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作为保护对象,系统规划保护区网络,实行从严格保护到可持续利用的多样化的保护区管理级别,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另外,武瑞东对海南岛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成效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研究成果已正式刊登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1, 18: 800-810IF 2.411)。由于是分别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和行政管理层次(国家/省)上分析现有自然保护区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和保护成效,这两项研究的结果互相补充,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我国目前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分布现状

  • 发布时间:
  • 2011-05-20 08:52:58 来源:http://sky.scnu.edu.cn/content.asp?c=11&m=1&n=960&j=&todo=showinfo 点击: 收藏本文
  • 标签:#生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