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报书 | 课程简介 | 教师队伍 | 授课教案 | 效果评价 | 课程网站 |
教学大纲
|
||
一、主要内容
本课程从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和全球生态等水平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生态学的进展,生态学在工、农业生产、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生态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开设于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专业课程之后。
本课程目的在于:
1. 使学生对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掌握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通过自主学习与拓展研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2.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说明和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生物学课程中有关生态学内容的教学工作、农林业相关工作以及为攻读研究生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课后拓展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结合自媒体,发挥微课与微信公众平台的辅助作用,将与实际生活、生产相关的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中。
四、考核方式
采用作业、笔试与专题讨论发言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五、使用教材及依据
本课程选用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和李庆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生态学(第2版)》教材。教材内容紧扣生态学发展前沿,反映了当代生态学发展水平和研究成果,联系实际生活与生产,是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生态学教材之一。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 教学总学时:54学时
2. 教学内容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和应用两部分。基础部分按照有机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进行课堂教学。应用部分包括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与保育、生态农业等,通过微课和微信推送的方式进行拓展学习。
0绪论
0.1 生态学的定义
0.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0.3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0.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
1.1 生态因子
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3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2 能量环境
2.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2.2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3 风对生物的作用及防风林
2.4 火作为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影响及管理
3 物质环境
3.1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3.2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3.3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3.4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4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4.1种群的概念
4.2种群动态
4.3种群调节
4.4集合种群动态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1生物种的概念
5.2种群的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
5.3物种形成
6生活史对策
6.1能量分配与权衡
6.2体型效应
6.3生殖对策
6.4滞育与休眠
6.5迁移
6.6复杂的生活周期
6.7衰老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7.1种内关系
7.2种间关系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8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8.1生物群落的概念
8.2群落的种类组成
8.3群落的结构
8.4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9群落的动态
9.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9.2生物群落的演替
10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0.1群落分类
10.2群落排序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
11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1.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1.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1.3食物链与食物网
11.4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11.5生态效率
11.6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2.1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12.2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12.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12.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2.5分解者和消费者在能流中的相对作用
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1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13.2全球水循环
13.3碳循环
13.4氮循环
13.5磷循环
13.6硫循环
14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析
14.1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14.2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14.3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14.4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第五部分 应用生态学
15 应用生态学
第六部分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
16 分子生态学
17 景观生态学
七、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