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词解释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内释放出来,通过弥散作用到附近效应细胞的受体而发生反应,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2.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3.调质: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它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4.自身受体: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即自身受体。

5.条件反射:是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这样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

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由轴突前膜兴奋而释放兴奋性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即EPSP。

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由轴突前膜兴奋而释放抑制性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超级化电位即IPSP。

8.突触后抑制:由轴突前膜兴奋而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增加,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突触后膜抑制。

9.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前的轴突末梢与另一轴突构成突触,当后着兴奋时可使前者轴突发生去极化,此轴突兴奋时其末梢动作电位变小,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以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此抑制是改变了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称为突触前抑制。

10.易化:局部阈下兴奋状态是神经元兴奋性提高的状态,此时神经元对传人冲动比较敏感,容易发生传出效应,这一现象称为易化。

11.体腔壁痛:由于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时而产生的内脏痛称为体腔壁痛,其冲动由躯体神经传入的。

12.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远隔的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牵涉痛。

13.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同侧屈肌收缩,而对侧伸肌弛缓,称为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

14.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的牵拉使其伸长时,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15.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受牵拉的肌肉发生一次快速收缩的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和跟腱反射。


 
copyright@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