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填烽,博士,教授
研究领域:无机生物化学
在细胞通讯与靶向纳米药物设计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研究课题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12个项目的资助。申请人于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2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人才",2013年入选"国家863青年科学家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Funct Mater,ACS Nano及Biomaterials等本领域主流杂志发表论文60篇(他引409次),其中A1论文32篇,h-index 14,申报中国专利9项,美国专利一项。关于纳米硒载药体系的工作获得"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
2.姚宏亮,博士,硕导
研究领域:新药研发,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大健康产品开发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创新药物与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新药研发、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大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负责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科学院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项、广州市民生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其他市级科研和技术委托开发项目等7项;作为重要成员参与省部级重点、育成孵化平台建设、专利技术转让等项目4项。目前发表论文59篇(SCI 44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件。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奖、广东医学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8项。
3.何金花,博士,硕导
研究领域:非编码RNA调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代谢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负责人,广州市卫生高层次人才、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已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科研项目十五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六项;已发表SCI论文(第一或通讯作者)三十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0分。已转化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4.张名位,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营养食品设计创制理论与技术研究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荣誉称号。带领的功能食品研究团队先后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并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2021年6月2日, 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入选为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主持承担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50余项。主持获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3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6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6部。指导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5.俞学锋,博士,研究员
研究领域:新型功能材料研发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生物医用材料与界面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黑磷等新型功能材料研发。先后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十多项,获批科研经费累计四千多万元,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10篇论文被选为封面故事,引用2500多次。近年来,他在二维黑磷的制备和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系列开创性工作,相关成果连续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Angewandte Chemie等刊物,9项黑磷专利以2500万(500万现金+2000万股权)实现产业化转让,成果被国内外近百家媒体报道。申请人2016年还先后荣获中国科技新锐人物奖、中科院广东分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创新奖等。
6.刘朗夏,博士,教授
研究领域:蛋白质功能与作用机制
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破骨细胞分化和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早期海外研究工作指出了脑白质失养症患者体内ALDP蛋白同二聚化和异二聚化功能的缺失是造成脑白质失养症的原因之一。发现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的两个细胞辅助因子并指出它们对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的调节功能。通过研究细胞信号通路关键蛋白14-3-3z、 GSK3b和hnRNPK之间以及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阐明癌症发生发展及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理。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文章被引用总数达1257次(截止2016年5月)。主持“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项目,广东高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暨南大学特需人才引进启动基金项目。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省级培养对象。
7.朱德斌,博士,教授
研究领域:生物电化学发光/荧光基因检测
华南师范大学化环学院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200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在《Nature Protocol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6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20篇,论文被《Nature Reviews Cancer》、《Chemical Reviews》等国际权威刊物引用673次,单篇论文《Analytical Chemistry, 2008, 80(10), 3566-3571》被引1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3项已转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等。
8.张璋,博士,教授
研究领域:材料物理
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进入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微结构物理所Ulrich G?sele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从事博士研究生工作。期间参与并完成了欧盟半导体纳米线电子器件项目(NODE),参与设计并搭建了世界上第一套高真空多功能化学气相生长系统(UHV-CVD+CBE)。研究了外延生长硅纳米线阵列的有序化问题,实现了具有锗/硅异质结界面的阵列结构表征,还完成了可控同位素硅纳米线外延和金属辅助刻蚀硅纳米线表征等成果。博士毕业后继续马普协会对外科学合作项目的博士后工作一年。
9.金鹰,硕士,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干细胞医学工程
金鹰,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2-2007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工作,被聘为助理研究员、讲师、副研究员。2007-目前,在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院光子中医室工作,被聘为副研究员。曾担任学院工会委员和工会主席。
研究方向主要为发育生物学,进行实验动物、家畜的性别控制、同卵双胎、细胞核移植等胚胎工程学方面的研究。细胞生物学,进行肿瘤细胞GFP标记、在实验动物体内侵润、转移方面的研究。信息生物学,开展从GeneBank中进行数据挖掘的工作。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利用GFP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促进皮肤损伤修复方面的工作。
参与科研项目:
1. 多模式非线性显微光学3D成像应用于干细胞移植皮肤再生的生理机制研究(邓小元,金鹰,刘汉平)(国家自然基金,2011-2014)
2. MSC移植皮肤再生机理的活体在位非线性光学成像研究(邓小元,金鹰,刘汉平)(国家自然基金主任基金,2009-2010)
3. 显微注射转生长激素基因羊的研究(广州市科委项目,1999-2001)
10.张奕,博士,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生物医学材料与递送系统
暨南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包括: 1. 基于超支化、超分子聚合物的纳米材料与水凝胶作为智能载体递送药物、基因、疫苗和探针用于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与诊断。 2. 纳米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3. 微纳米驱动系统/机器人用于递送,传感,治疗。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ta biomateriali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materials Scienc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等期刊发表Ⅱ区以上论文14篇(含Ⅰ区论文8篇)。获得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项。
11.李楚华,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研究领域:神经科学与中药药效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把神经科学与中药药效研究予以结合,应用行为学、生化指标、形态学(突触形态结构)与电生理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思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对模型动物(脑缺血、帕金森、雌激素低下、老年痴呆等)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相关神经机制。近10年来出版教材1部,发表研究论文23篇, SCI论文14篇。并应邀担任过多个杂志的审稿人,包括 SciTechnol, Neuroscience letter, Behaviour Brain Research等杂志。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批国家、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6项,横向课题2项。已培养研究生16人。
2003年10月-2005年6月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修;2012年3月-2013年6月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生物学 系(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访学。讲授《生理学实验技术》、《现代生理进展》、《高级生理学》、《膜片钳技术》、《药物药理研究技术》等研究生课程,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多次获得各级奖励。
12.吴宝艳,博士,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纳米医学
主要研究内容为纳米材料功能化修饰、肿瘤探针标记方法和生物传感技术。将纳米材料(如纳米金、纳米碳管等)结合不同的化学修饰方法(如溶胶-凝胶技术、自组装技术等)构建了生物传感活性界面,利用纳米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构建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抗肿瘤纳米药物新剂型,其中单篇研究论文的最高引用次数超过100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育苗工程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3080026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81371646],现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7A030313876] 。
代表性科研项目:
1.光敏剂纳米粒的功能化修饰及相关生物传感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0万,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主持,完成。
2.基于功能化纳米碳管的新型肿瘤靶向探针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0万,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主持,已结题。
13.倪贺,博士,副教授
研究领域:天然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等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内容为植物废弃资源高质化利用及活性成分结构和功能研究、功能乳品的开发及活性研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Food Chem,LWT-Food Sci Technol,J Biotechnol,Int J Food Sci Tech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获得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项。
代表性科研项目:
1.广东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015-2018),10万。
2.广东省自然基金博士启动项目(2017-2020),10万。
3.广州市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9-2022),20万。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 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生命科学学院301室 | 邮政编码: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