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与肿瘤

纳米药物具有EPR效应,毒副作用小,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可透过机体屏障的优点。纳米药物在体内需经过血液循环,富集渗透进入肿瘤组织,进入肿瘤细胞,药物释放等环节,

展纳米载体药物,克服纳米药物在其给药过程中的血液循环、富集渗透进入肿瘤组织,进入肿瘤细胞,药物释放的屏障,更好的发挥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克服肿瘤耐药,抑制肿瘤转移,以期达到减少患者病痛的目的。

实验室针对实体瘤不同于正常组织的敏感性,发展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干扰素(IFN-γ)调控的纳米药物载体。该颗粒对正常组织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到达肿瘤部位后,TNF-α与IFN-γ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发挥作用:1)TNF-α与IFN-γ分别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激活IFN信号通路,杀死肿瘤细胞;2)TNF-α与IFN-γ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杀死肿瘤细胞;3)IFN-γ刺激肿瘤细胞自分泌IFN-α,诱导肿瘤细胞凋亡。(Biomaterials, 2014; 35: 5016-5027)

口服给药是药物疗法最常采用的给药方式,但药效易受胃肠功能及胃肠内容物的影响。实验室利用芽孢可以抵抗酸度和有毒化学物质的特性,发展了凝结芽孢杆菌-姜黄素共价复合物。在肠道微环境中,姜黄素释放,并与芽孢结合形成纳米胶束,作用于肿瘤组织与细胞。该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地避免肠道微环境破坏抗癌药物,提高肿瘤组织对抗癌药物的摄取。进入肿瘤细胞后,激活caspase依赖性的凋亡途径,杀死肿瘤细胞。(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8; 271: 31-44)

利用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对活性氧(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的敏感性差异,发展了光敏型磁性纳米粒子给药系统。该纳米颗粒在正常黑暗环境下呈稳定状态,可用于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的富集。但到达肿瘤部位后,在特定波长的激光激发后,刺激肿瘤组织产生活性氧,在体内外极大地增强光敏剂对肿瘤组织与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Biomacromolecules 2018; 19: 31-41)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生命科学学院301室 | 邮政编码: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