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旧版网站
2017-05-15 14:09:21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江海声教授
联系方式:暂无 |
电子邮件:jhs@scnu.edu.cn |
推动抢救濒临灭绝的长臂猿
1982年,江海声从中山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工作不久,他就接到一个任务——去海南观察猕猴。虽然江海声有着动物学专业的背景,但是学的却是鱼类营养生理方面的知识,从河海到山川,从鱼类到灵长类,他不免有些不知所措。更让江海声感觉不安的是,自己对于海南一无所知,甚至连张照片都没看过。在他的想象里,“海南,就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应该跟亚马逊差不多吧”。
大学四年都没出过远门,现在却要去搞野外观察。临行之前,江海声特意拜访了母校的一位老师,恶补野外生存经验。老师叮嘱他说:“一定要带好火柴、绳子和刀,遇上蛇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若干年后,江海声也对着自己的学生如此叮咛,还有一句他也重复了无数遍:“一定要带好干粮。”野外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直到现在,他的包里总是带着吃的。
14年间,他发表猕猴研究文章近30篇,成长为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江海声和他的团队攀爬过的每一座山,穿越过的每一片湿地,都见证了这段30余年的生态情缘。
1996年,江海声研究发现濒危动物长臂猿有灭绝的可能,决定带头呼吁对长臂猿加强保护,这是他第一次为海南生态呼喊。此后,在中国上演了一段动人的爱猿、护猿的故事。当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儒泳第一个签名支持,呼吁最终得到全国150名教授的签名支持,推动了长臂猿保护工作的完善。
在政府及江海声等生态学者的多方努力下,海南在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生态保护法规体系,广泛开展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繁育工作。以海南长臂猿为例,数量已从最少时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20余只。
留下保护“预备役”部队
海南的美,正是得益于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得益于拥有一帮生态保护团队的持续努力,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团队中,江海声教授可谓是研究海南生态时间最久的专家。30年来,江海声的研究团队始终为抢救海南生态努力,曾呼吁关注濒危物种长臂猿、羊山地区湿地保护、南湾猕猴保护等。
从观察南湾猕猴到呼吁保护长臂猿等濒危物种,从单枪匹马到组建专业保护团队,从单一的物种研究延伸到生态系统研究,昔日年轻小伙如今已头发灰白,为海南留下了一支生态保护的“预备役”部队,承担起海南生态保护调查的多项重要工作,其中就包括调查详实地记录了海南物种的分布情况,为接下来的保护工作储备了第一手的本地研究材料。
然而,调查的过程却非常艰辛。队员需要翻越海南各大山头,晴天,他们在野外跋山涉水,观察记录野生动物种类,走访农民、猎户、驻军;雨天,他们在“家”整理记录、标本;晚上,有时还需赶夜路……在1998年的秋天,调查队在儋州开往白沙的山路上发生了意外翻车事故,多名队员受伤,江海声受伤最严重,头部血流不止,送去医院缝了30多针,鼻子上至今留有明显疤痕。
(记者 雷雨 实习生 万晓华 通讯员 李宇红)
江海声 联系方式:暂无电子邮件:jhs@scn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