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梦云,特聘副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12月加入华南师范大学生态科学研究所从事蓝藻起源与演化研究。已在Systematic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研究方向
利用基因组数据揭示蓝藻的进化模式。主要包括蓝藻的系统发育框架研究,蓝藻的起源时间及各分类单元的分歧时间估算,蓝藻适应不同生境的分子机制研究。
个人简历
王萌萌,特聘研究员,青年英才计划项目获得者。201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已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Plant and Soil, The ISME Journal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研究方向
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态学手段,结合生物信息学与大数据统计等的分析方法,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响应全球变化的微观机制及反馈效应。具体包括:(1)全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结构的影响;(2)土壤碳氮循环的微观机制;(3)多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交互效应。
个人简介
郝祎祺,生态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获得生物科学理学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2016-2018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变异,以及环境因子、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一方面探究群落组装的生态学过程,另一方面为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提供基础。
个人简介
易歆竹,特聘研究员。2015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环境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6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研究所任博士后。2018年9月作为青年英才引进至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期从事环境微生物学和分析化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在Water Research, Chemosph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
研究方向
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分析化学手段,探索新兴污染物包括药物与个人护理产品、抗生素与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等在城市自然水体、土壤中的分布;人工湿地对新兴污染物的去除;以矿山及相邻环境为依托研究重金属对环境微生物耐药性基因组变化的驱动机制;酸性矿山废水中微生物群落与汞、砷、锑甲基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