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分代谢
早在距今3000年前,甲骨文卜辞拓片上已有“贞禾有及雨?三月”(释义是贞问庄稼有没有及时的雨水?三月卜问的)和“雨弗足年?”(释义是雨水不够庄稼用吗?)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对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已有了一些认识。现代农业上有一种新兴的灌溉技术,许多人认为是外国的发明,殊不知1621年成书的《群芳谱》已有记载,无花果“结实后不宜缺水,常置瓶其侧,出以细溜,日夜不绝,果大如瓶”。
|
2.矿质营养
在《荀子.富国篇》(战国荀况)里有“多粪肥田”,在《韩非子》(战国韩非)里记有“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说明战国时期古人已十分重视施肥和灌溉。
|
3.光合作用
《吕氏春秋》辩士篇里写有“正其行,通其风”,意思是播种方式由散播改为条播,不但便于田间管理,也能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
|
4.呼吸贮藏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提到“ 蒿艾箪盛之,良,以艾蒿闭埋之亦佳”,艾含多种芳香油成分,有杀菌灭虫作用。窖麦法必须“日曝令干,及热埋之”,这种“热进仓”的窖麦法民间一直流传至今。该法对种子无害,较高温度能杀灭部分害虫,促进种子后熟,降低呼吸速率,提高种子生命力。
|
5.植物生长物质
《种艺必用》载“凡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呕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用竹简破两片封裹之,则根生。次年,断其皮,截根栽之”。这就是反复用尿处理土壤,使土壤吸附尿中的成分(包括吲哚乙酸),促进果树圈枝(空中压条法)生根成活。
|
6.生长发育
《齐民要术》种枣篇“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驳椎之。名曰:嫁枣。不斧则花而无实,斫者子萎而落也”。休眠期内用斧之钝头在树干上敲打,使书反韧皮部受轻伤,有机物质向下运输减少,地上枝条有机营养相应增多,促使花芽分化,有利于开花结实。至今我国果树产区对枣、梨、柿、李等果木所用的“开甲”、“割树”、“删树”、“压枣”、“刮皮”等技术,正是“嫁枣”法的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