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绪论>>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和西欧的古代有关植物生理学知识:

1.水分代谢

  早在距今3000年前,甲骨文卜辞拓片上已有“贞禾有及雨?三月”(释义是贞问庄稼有没有及时的雨水?三月卜问的)和“雨弗足年?”(释义是雨水不够庄稼用吗?)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对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已有了一些认识。现代农业上有一种新兴的灌溉技术,许多人认为是外国的发明,殊不知1621年成书的《群芳谱》已有记载,无花果“结实后不宜缺水,常置瓶其侧,出以细溜,日夜不绝,果大如瓶”。

2.矿质营养

  在《荀子.富国篇》(战国荀况)里有“多粪肥田”,在《韩非子》(战国韩非)里记有“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说明战国时期古人已十分重视施肥和灌溉。

3.光合作用

  《吕氏春秋》辩士篇里写有“正其行,通其风”,意思是播种方式由散播改为条播,不但便于田间管理,也能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

4.呼吸贮藏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提到“ 蒿艾箪盛之,良,以艾蒿闭埋之亦佳”,艾含多种芳香油成分,有杀菌灭虫作用。窖麦法必须“日曝令干,及热埋之”,这种“热进仓”的窖麦法民间一直流传至今。该法对种子无害,较高温度能杀灭部分害虫,促进种子后熟,降低呼吸速率,提高种子生命力。

5.植物生长物质

  《种艺必用》载“凡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呕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用竹简破两片封裹之,则根生。次年,断其皮,截根栽之”。这就是反复用尿处理土壤,使土壤吸附尿中的成分(包括吲哚乙酸),促进果树圈枝(空中压条法)生根成活。

6.生长发育

  《齐民要术》种枣篇“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驳椎之。名曰:嫁枣。不斧则花而无实,斫者子萎而落也”。休眠期内用斧之钝头在树干上敲打,使书反韧皮部受轻伤,有机物质向下运输减少,地上枝条有机营养相应增多,促使花芽分化,有利于开花结实。至今我国果树产区对枣、梨、柿、李等果木所用的“开甲”、“割树”、“删树”、“压枣”、“刮皮”等技术,正是“嫁枣”法的演进。

(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开始时期(16-17世纪)

  荷兰的van Helmont 最早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学者英国的S.Hales 从理论上解释水分吸收与运转的道理。 英国的J.Priestley 发现老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钟罩内则不死。 荷兰的J.Ingenhousz 初步建立起空气营养的观念。

2.奠基和成长时期(18-19世纪)

  法国的G.Boussingault 建立砂培试验法,德国的J.von Liebig 利用化学肥料理论的创始人。 德国的J.von Sachs 促使植物生理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

3.飞跃发展时期(20世纪)

  进行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形成完整的植株;光合作用中光、暗反应、光呼吸、C3、C4和CAM途径的发现;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光周期和光敏色素的发现;钙和钙调素的深入研究,了解细胞内功能的调节机理;各种植物生长物质的发现和合成。

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