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纲

哺乳类:哺乳类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内完成,且胚胎借胎盘与母体联系,并由母体供给营养和排泄废物的生殖方式,称胎生。如绝大多数哺乳动物。

卵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内完成,但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由受精卵提供的生殖方式,称卵胎生。卵胎生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部分爬行动物。

卵生:将卵产出体外在体外受精或将受精卵产出体个,胚胎发育在体外完成的生殖方式,称卵生。如两栖类和鸟类、大多数硬骨鱼类和爬行类。

胎盘:哺乳动物特有,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内膜结合形成的特殊结构,胎儿借助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可分为:无蜕膜胎盘、蜕膜胎盘。

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壁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生时需将子宫内膜一起撕下产出,造成大量流血。蜕膜胎盘效能高,更有利于胚胎发育。一般认为蜕膜胎盘为哺乳类的较高等的类型特征。包括:环状胎盘、盘状胎盘。

环状胎盘:属于蜕膜胎盘,绒毛呈环带状分布在绒毛膜上,如食肉目、象、海豹等。

盘状胎盘:属于蜕膜胎盘,绒毛呈盘状分布在绒毛膜上,如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多数灵长目等。

无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出生时易于脱离,如手与手套的关系一样,子宫壁内膜不脱落,不致引起子宫壁大出血。包括:散布状胎盘、叶状胎盘。

散布状胎盘:属于无蜕膜胎盘,绒毛均匀分布在绒毛膜上,如鲸、狐猴及部分有蹄类等。

叶状胎盘:属于无蜕膜胎盘,绒毛汇集成一块块小叶丛,散布在绒毛膜上,如多数反刍类动物。

妊娠与妊娠期:胎儿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的过程,称妊娠。这个时期称妊娠期,即自受精卵到胎儿产出的时期。

分娩:胎儿完成胚胎发育后从母体产出的过程,称分娩。

哺乳:母兽以乳汁哺育初生幼兽的行为称哺乳。母兽具有乳腺,乳腺能分泌含有丰富营养及维生素的乳汁。

针毛:哺乳动物毛的一种,长而坚韧,着生有一定毛向,皮质层发达,具有保护作用。

绒毛:哺乳动物毛的一种,着生于针毛的下层,无毛向,髓质发达,保温性强。

:哺乳动物中有蹄类头上或鼻上所具有的突起物,由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而成,为防御、攻击的利器。分实角、洞角和表皮角。

实角:鹿科动物所具有的角。由真皮骨化后形成的末端分叉的实心骨质角,每年脱换一次,如鹿角。

洞角:牛科动物所具有的角。由表皮形成的角质鞘和真皮形成的骨质心紧密结合而成,中空、不分叉、终生不脱换,如牛角、羊角等。

表皮角:无骨心,完全由表皮角质形成,如长颈鹿角、犀牛角等。

跖(蹠)行性:哺乳类行走方式之一。指行走时跗/腕、跖(蹠)/掌、趾/指全部着地,如灵长类、熊等。

趾行性:哺乳类行走方式之一。指行走时只有趾/指末端两节着地,如狼、豹、猫、犬等。

蹄行性:哺乳类行走方式之一。指有蹄类的指骨/趾骨延长,行走时仅指/趾端的蹄着地,如猪、马等。

硬腭:即次生腭。脊椎动物人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愈合而成,位于脑底的口腔顶壁。哺乳动物形成了完整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至咽部,从而使咀嚼食物时不影响呼吸的进行。

软腭:哺乳动物次生腭向后延伸的部分,肌肉质,它与硬腭一起构成口腔顶壁,将内鼻孔后移至咽部。

双平型椎体:脊椎骨椎体类型之一,哺乳动物所特有。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单骑椎间盘(纤维软骨)相隔,椎间盘中央有脊索的残存,称髓核。

肩带:脊椎动物联系前肢和中轴骨之间的骨骼,包括肩胛骨、乌喙骨(有些种类还有上肩胛骨、前乌喙骨、上乌喙骨等)、锁骨、间锁骨等。进化过程中,骨块趋于减少,至哺乳动物仅肩胛骨发达,乌喙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乌喙突,锁骨趋于退化,仅在飞翔、攀缘、掘土生活的种类发达。

腰带:脊椎动物联系后肢和中轴骨之间的骨骼,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由髂骨直接与脊柱的荐椎相关节。

关闭式骨盆:哺乳动物的腰带在腹侧,左右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缝合,构成关闭式骨盆。此类型骨盆具有更大的坚固性。

:即膈肌。哺乳动物特有的肌肉。起于胸廓后端的肋骨缘,止于中央腱,将体腔分隔为胸腔和腹腔,构成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异型齿:牙齿出现形态、功能的分化,可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分别具有切割、撕裂、咬压、研磨等功能,此类型的齿称异型齿。一般异型齿一生仅脱换一次。

裂齿:食肉目动物所特有,指上颌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的齿突特别增大,齿尖锋利,如剪刀状相交,用以撕裂食物,特称裂齿,又称食肉齿。

齿式:用于描述鱼类下咽齿或哺乳类异型齿的排列方式、类型和数目的式子,称齿式。如鲤的齿式:1,1,3/3,1,1,表示鲤的左右下咽齿均有三行,各行分别有1枚、1枚和3枚齿;家免的齿式:=26,表示家免上颌有门齿2对、犬齿0对、前臼齿3对和臼齿3对,下颌有门齿1对、犬齿0对、前臼齿2对和臼齿3对。由于同种动物的齿型、齿数、排列方式是稳定的,因此齿式常作为重要的分类依据。

反刍胃:又称多室胃复胃。胃由瘤胃、网胃(或蜂窝胃)、瓣胃和皱胃等4室组成,称反刍胃。其中皱胃内有胃腺,是胃本体,其余3室为食道的变形。牛、羊等食草动物中的反刍类的胃属此类。

反刍:牛、羊等反刍动物,食草时,未经充分咀嚼就将混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食物(如干草)吞入瘤胃(有时也进入网胃),在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纤毛虫)作用下发酵分解,分解不彻底的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将粗糙食物逆行经食道入口,再行咀嚼。咀嚼后的细碎和比重较大的食物再经瘤胃与网胃的底部,最后达于皱胃,此过程称反刍。

肺泡:呼吸性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布微血管,是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肺脏的组成单位和气体交换场所。

胸式呼吸:肋间肌的收缩或舒张可以扩大或缩小胸腔的左右直径,改变胸腔容积,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从而进行吸气和呼气,完成呼吸作用,这种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在哺乳动物,由于膈的存在,将胸腔与腹腔分隔开,膈肌的收缩或舒张可以缩小或增大胸腔的上下直径,改变胸腔容积,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从而进行吸气和呼气,完成呼吸作用,这种呼吸方式称腹式呼吸。

会厌软骨:哺乳动物特有,为喉门外侧的一块软骨,构成喉门盖,在动物吞咽食物时,盖住喉门,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肾单位:肾脏结构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散于皮质内,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位于髓质,包括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髓伴。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过滤形成的原尿入肾小囊,原尿经肾小管时,水、盐、糖等被重吸收形成终尿。

双子宫:又称双体子宫。具有两个子宫,分别开口于阴道,如家免、啮齿类等的子宫。

分隔子宫:两子宫在靠近阴道处已愈合,并以共同的孔开口于阴道,如猪的子宫。

双角子宫:两子宫合并的程度较分隔子宫更大,仅在子宫腔上端有两个分离的角,如有蹄类、食肉类的子宫。

单子宫:两子宫完全愈合为单一的子宫,如蝙蝠、灵长类的子宫。

动情:哺乳动物性成熟以后,在一年中的某些季节,规律性地进入发情期,称动情。卵在动情期排出,非动情期卵巢处于休止状态。

胼胝体:哺乳动物特有,指左右大脑半球有许多横行的神经纤维互相联络,此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即为胼胝体。胼胝体能更好地协调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脑桥:哺乳动物特有,在延脑底部,由横行神经纤维构成的隆起,称脑桥,是大脑与小脑之间联络通路的中间站。

海马:哺乳动物的原脑皮层萎缩,被推挤到侧脑室中成为一弯曲白色宽带状隆起,称海马,为嗅觉中枢。

四叠体:位于中脑背面,前面的一对为视觉反射中枢,后面一对为听觉反射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