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纲

鱼类:鱼类是一群终生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它们通常以鳍帮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且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

:位于鱼类躯干部和尾部,维持身体平衡和运动的主要器官,由内骨骼支鳍骨和露在身体外面的鳍条及鳍条间的鳍膜组成。分奇鳍和偶鳍。

奇鳍:位于身体正中线的背部、臀部和尾部,单个出现,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背鳍和臀鳍主要用于维持身体直立和平衡,尾鳍则与体侧肌肉配合,推进身体运动和转变方向。

偶鳍:位于身体两侧,成对出现,包括胸鳍和腹鳍,相关于四足动物的四肢。胸鳍位于鳃后方,用于身体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一般位于腹部,有些种类的前移至胸位或喉位,用于协助维持身体平衡。

脂鳍:位于背鳍后面,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状突起,无鳍条支持。如鲑形目鱼类常具脂鳍。

盾鳞:鱼类的鳞片类型,软骨鱼类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共同构成,包括基板和棘两部分,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为神经和血管通入口;棘着生于基板上,露于皮肤之外,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硬鳞;鱼类的鳞片类型,硬骨硬鳞鱼类所特有。由真皮形成,一般为斜方形的骨质板,上面覆盖一层硬鳞质,能反射特殊的光亮,鳞片间以关节凹突联结。

骨鳞:鱼类的鳞片类型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半透明的弹性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着于于真皮形成的鳞片袋中,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分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为柔软的纤维层。

圆鳞:骨鳞的一种,顶区边缘(游离缘)光滑,如鲤形目、鲱形目等的鳞片。

圆鳞  栉鳞

栉鳞:骨鳞的一种,顶区边缘(游离缘)具锯齿状突起,如部分鲈形目的鳞片。

鳞焦:骨鳞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鳞嵴:骨鳞表面环圈状的隆起线,称鳞嵴。

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称棱鳞。如鲥、鲚等具棱鳞。

腹棱:某些鱼类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形成的锐尖的棱,称为腹棱,如鲢从胸鳍基部至肛门产有腹棱,鳙从腹鳍基部至肛门前有腹棱。

初生颌:由腭方软骨和麦克氏软骨构成的颌称为初生颌。

次生颌:构成上下颌的骨块为后来形成的膜质骨,即支持上颌的前颌骨、上颌骨,支持下颌的齿骨、隅骨等,这种颌称为次生颌。

下咽骨:硬骨鱼类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扩大,形成一对大的骨块,称为下咽骨。

韦伯氏器:又称韦伯氏小骨。鲤形目和鲶形目鱼类最前面三个脊椎骨的一部分经变异特化形成的一组小骨骼,包括:闩骨、舟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三角骨),位于内耳和鳔之间,起传导作用。具韦伯氏器的鱼类称为“骨鳔类”。

双凹型椎体:脊椎的椎体类型之一,椎体前后两端都向内凹入,椎体间具有退化的脊索并穿过椎体,残存的脊索呈念珠状。鱼类、低等有尾两栖类和低特爬行类的属此类型。

轴上肌和轴下肌:鱼类沿水平体轴有起于脊椎向外达皮下的水平生骨隔,将肌肉分成两部分,水平生骨隔上部的肌肉称轴上肌,水平生骨隔下部的肌肉称轴下肌

红肌和白肌:鱼类的大侧肌由红肌和白肌组成。红肌靠近水平生骨隔,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血液,呈红色,耐力强。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不耐持久,易疲劳。

口腔齿:着生于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口腔齿,包括颌齿、犁骨齿、腭齿和舌齿等。

咽喉齿:着生于第五对鳃弓形成的下咽骨上的齿,称咽喉齿,又称下咽齿、咽齿。咽喉齿的排列、形状与食性有关。

鳃耙:附生于鳃弓内侧两排并列的角质突起,是阻拦食物随水流出鳃裂的滤食结构,顶端有少量味蕾,兼有味觉器官的作用。鳃耙数目、形状和疏密状况与食性有关。

全鳃与半鳃:每一片鳃由弧形的鳃弓和其内侧的鳃耙及外侧二列鳃丝组成,其中一列鳃丝构成的片状结构称为半鳃。并排排列的两个半鳃组成一个全鳃

鳃丝:着生于鳃弓外侧细条丝状结构,称为鳃丝,为鱼类呼吸时的气体交换场所。

鳃片:着生于鳃弓外侧由鳃丝组成的片状结构称为鳃片

鳃小片:又称鳃小丝。鳃丝两侧的薄片状突起称为鳃小片,主要由两层上皮细胞构成,其上有丰富的微血管,是鱼类的呼吸场所。

鳃间隔:鳃弓突起于两鳃片间的隔膜称为鳃间隔,软骨鱼类发达,真骨鱼类退化或消失。

喉鳔类:鳔具有鳔咽管与食道相通,气体调节主要通过鳔咽管,称为喉鳔类,又称管鳔类。

闭鳔类:鳔无鳔咽管,不与外界相能,气体调节主要通过红腺和卵圆窗,称为闭鳔类。

动脉球:硬骨鱼类的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动脉球。动脉球与心室相通,不能搏动。

动脉圆锥: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位于心室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地搏动。

单循环:圆口纲和鱼类的血液循环方式。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途径,血液在体内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循环,称为单循环。

后位肾:无羊膜动物的排泄器官。由身体中部和后部的生肾节形成,最初按体节排列,发育过程中分节现象消失,肾小体是后位肾的主要组成部分,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单位。

被卵巢:又称封闭卵巢。卵巢外而被由腹膜形成的卵巢膜所包裹,卵巢膜向后延伸形成输卵管,这类卵巢称被卵巢。硬骨鱼类的卵巢属此类卵巢。

裸卵巢:又称游离卵巢。卵巢裸露,外面没有腹膜形成的卵巢膜包裹,这类卵巢称裸卵巢。软骨鱼类和肺鱼类的卵巢属此类卵巢。

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官,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延伸出的一对棒状结构。

珠星:又称追星。某些鱼类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的某些部位(如上下颌缘、鳃盖、鳍条)出现的坚硬的锥状突起物,为表皮衍生物,用以繁殖时刺激雌性,称珠星。在鲤科鱼类较为多见。

          白甲鱼                   异鱲

古脑皮:大脑背壁薄,无神经组织,主要由嗅神经组成,称古脑皮。

侧线:鱼类、两栖类幼体及水栖两栖类成体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及体侧皮肤之下,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皮肤,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能感知水流、水压等。

罗伦氏壶腹:又称罗伦瓮罗伦齐尼瓮罗伦氏器。为软骨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于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能感知水流、水压、水温,也能感知电压。

原尾型:尾椎一直伸到尾的末端,尾鳍的上下叶对称,仅见于鱼类的胚胎期。

歪尾型:部分尾椎骨上翘伸入尾鳍上叶,尾鳍分为上下不相等的两叶,外观和内部结构均不对称,如鲨鱼、鲟的尾鳍。

正尾型:末端尾椎骨愈合向上翘伸入尾鳍上叶基部,尾鳍内部骨骼结构上下不对称,但外观上看,尾鳍上下叶对称,见于多数硬骨鱼类。

等尾型

鳍式:用以表示鳍的种类、鳍条类型昨数目的式子,即:用字母、数字和符号书面表达鳍的种类、鳍条类型和数目的方式,称鳍式。如分别用D、A、C、P、V表示背鳍、臀鳍、尾鳍、胸鳍和腹鳍,用罗马数字表示鳍棘数目,用阿位伯数字表示硬棘、不分枝鳍条、分枝鳍条的数目。如:“鳜D XII,13-15”表示鳜的背鳍由12根鳍棘及13-15根不分枝鳍条和分枝鳍条组成;“鲤A 3,5”表示鲤的臀鳍由3根硬刺(假棘)及5根不分枝鳍条和分枝鳍条组成。

鳞式:用以表示鳞片排列方式和数目的式子,称鳞式。一般写作:侧线鳞数。如:鲤的鳞式34-40或3440,表示鲤侧线鳞为34-40枚,侧线上鳞为5-6枚,侧线下鳞为5-6枚。

侧线鳞:鱼类身体两侧上部,带有侧线孔的鳞片,称侧线鳞。

侧线上鳞:背鳍起点至侧线的鳞片列数,称侧线上鳞。

侧线下鳞:臀鳍起点至侧线的鳞片列数,称侧线下鳞。也有计为腹鳍起点至侧线的鳞片列数,一般用在数字后带“-v”表示。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生活环境具有不同的要求,鱼类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集群性、周期性、主动性、定向性、具有种的特点的长距离迁移运动。按洄游目的不同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按洄游路线不同可分为溯河洄游和降河洄游。

生殖洄游:以生殖(繁殖)为目的的洄游,称生殖洄游,即鱼类在性成熟之后,从越冬场或觅食场(肥育场)聚集成群向产卵场的洄游,也称产卵洄游

觅食洄游:以觅食为目的的洄游,称觅食洄游,即鱼类因追随或寻找食物聚集成群从越冬场或产卵场向觅食场的洄游,也称索饵洄游

越冬洄游:以越冬为目的的洄游,称越冬洄游,即当秋季气温下降,鱼类为寻求适宜水温聚集成群,从觅食场向越冬场的洄游。

溯河洄游:鱼类逆江河溯流而上的洄游(海中肥育,江河产卵),称溯河洄游,如中华鲟、大麻哈鱼等的产卵洄游。

降河洄游:鱼类顺江河而下的洄游(江河肥育,海中产卵),称降河洄游,如鳗鲡的产卵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