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门

外骨骼:节肢动物体表的一层非细胞结构的外壳,由上皮细胞分泌而成,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具保护内脏、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协助肌肉完成运动的功能。由于它位于体表,又有与脊椎动物的内骨骼相似的功能,故称外骨骼。

蜕皮: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限制了个体的生长和活动,幼虫生长到一定时间,重新长出新表皮并脱去旧表皮的过程称为蜕皮。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即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由真体腔的一部分和囊胚腔共同形成,称为混合体腔,因其内常充满血液,故又称血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节肢动物由中胚层按节形成成对的体腔囊,但体腔囊不扩大,囊壁中胚层亦不形成体腔膜,而是断裂并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真体腔与囊外囊胚腔混合成为混合体腔。

书鳃:肢口纲鲎的呼吸器官,由腹肢上肢后壁外突形成的多个(约150个)扁平鳃叶构成,如书页状排列,用以扩大表面积并进行气体交换,故名。

书肺:蛛形纲动物的呼吸器官,由腹壁内陷形成囊状的肺室,肺室壁伸出许多中空的薄片状叶瓣,如书页状排列,故名。空气从腹壁两侧的裂缝进入肺室,流经叶瓣之间和叶瓣内面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气管:陆栖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由体壁内陷而成,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在体内延伸,并多级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直接与细胞接触,可直接为组织供应O2和排放CO2。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

口器:节肢动物等由头部附肢演变成的咀嚼或帮助抱持食物的构造。

马氏管: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中肠与后肠交界处肠壁突起形成的细长小盲管,浸浴于血腔的血液中,收集代谢废物和水份,排入后肠。经后肠重吸收后,代谢废物随粪便一起排出体个。

绿腺:多数甲壳动物的排泄器官,是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由腺体部和囊状部组成,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排泄物是近似尿酸的绿色鸟氨酸,故名。

基节腺:蛛形纲动物的排泄器官,由后肾管演变而成,但肾口已次生性封闭,共1-2对,开口于第一或第一、第三对步足基节上。

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变态类型。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和成虫3个不同的虫态,称为不完全变态。翅在幼虫的体外,成虫的特征随着幼虫的生长逐步显现。可分为半变态和渐变态。如蜻蜓、蝗虫等的变态。

半变态:不完全变态的类型之一。幼虫与成虫不仅形态差别较大,而且生活习性亦不相同,称为半变态。幼虫通称为稚虫。如蜻蜓的变态。

渐变态:不完全变态的类型之一。幼虫与成虫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只是性器官未成熟、翅未长成,称为渐变态。幼虫通称为若虫。如蝗虫的变态。

完全变态:昆虫的变态类型。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的虫态,称为完全变态。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不同。如蚊、蝇、蝶等的变态。

蛹化:又称化蛹。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或现象,称蛹化。

羽化:昆虫一生中最末一次蜕皮,即昆虫由幼虫或蛹,经过最后一次蜕皮,变化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无足型幼虫:又称蠕虫型幼虫。昆虫的幼虫类型,其特点是胸部和腹部无足,如双翅目等的幼虫。

寡足型幼虫:昆虫的幼虫类型,其特点是胸足发达,但无腹足,如鞘翅目等的幼虫。

多足型幼虫:昆虫的幼虫类型,其特点是除胸足外,腹部尚有多对附肢,如部分鳞翅目、膜翅目等的幼虫。

离蛹:又称裸蛹。其附肢和翅不贴附在身体上,可以活动,腹节间也能活动。脉翅目、鞘翅目、毛翅目、长翅目、膜翅目、部分鳞翅目的蛹。

被蛹:被蛹的体壁多坚硬,附肢和翅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部各节不能扭动或仅个别节能动。大多数鳞翅目、鞘翅目隐翅甲科、双翅目直裂亚目的蛹。

围蛹:围蛹的蛹体本身是离蛹,只是蛹体被第三、第四龄幼虫所蜕的皮共同构成的蛹壳所包围。双翅目环裂亚目、部分捻翅目的蛹。

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或幼虫和蛹,至成虫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外激素:一种昆虫分泌到体外,能影响同种(也可能是异种)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的化学物质,具有刺激或抑制两方面的作用。

精荚:交配时雄体排出精液,其中的精子不游离,被输精管腺上皮分泌的物质包裹,形成小囊,称为精荚。

 无节幼体:甲壳动物最典型的幼虫,身细小,卵圆形或圆形,不分节,有一个单眼和一片大的上唇、附肢3对(2对触角和1对大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