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动物的栖息环境
每一种动物都在它适宜的环境中生存,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其形态结构、功能、行为和生活方式均与这一环境相适应,并相互影响,彼此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
一、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较为多样化,并由于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均衡而由北向南呈现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生活于其间的动物主要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蠕虫类和原生动物。
1.苔原(tundra):地处北极附近的气候极冷的区域,土质薄,生长季节短,矮小的木本植物等较为丰富。北极冻土带分布极耐寒的动物如驯鹿、北极狐、雷鸟等。
2.草地(pasture):地域广阔,降雨量少,多生长草本植物。世界上最广阔的草地在北美洲。羚羊、松鼠类数量较多。
3.荒漠(desert):极为干燥的地区,年降雨量少于25cm,包括沙漠。这里生长着各种仙人掌和灌木以及小型啮齿类、爬行类。动物多在夜间活动以及地下生活。由于植被的人为破坏,世界荒漠面积在逐年增加。
4.针叶林或泰加林(coni ferous 或 taiga):植被为长绿的裸子植物,如松树、云杉等。鹿、野兔、山雀、蛇、蜥蜴和两栖类是常见的动物。
5.温带阔叶林(deciduous forest):年降雨量较高,达75-125 cm,全年周期性降雨,四季分明。植被为冬季落叶的阔叶林。动物为较大型哺乳类,如鹿、熊以及各种鸣禽。一些毒蛇和两栖类,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种类亦较多。
6.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地处赤道附近,降雨量高,温度、湿度较高,并且稳定,光照时间长,季节性变动小,植被和动物的种类极为丰富。
二、水域
1.淡水水域
淡水水域包括流水水体和静水水域。
流水水体指沿一定方向不断流动的水域。在流水的上游多生活着具有吸盘等附着器官的或适应匍匐于石块下方的动物,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软体动物,在流水下游由于流速减慢而沉积物多、食物丰富使无脊椎动物种类丰富,蚌类、水生昆虫及浮游生物极多;下游还有溯河洄游的鱼类,如鳗鲡。
静水水域包括池塘和湖泊,环境较为稳定,水生植物丰富,尤其在较浅的部位水温高,光照充足,氧气和食物丰富,分布着多种涉禽、游禽,多种蛙类以及各种软体动物、甲壳类,多种昆虫的幼虫,还有许多浮游动物。
2.海水水域
海洋是地球生物圈最大的部分,覆盖地球表面的 71%,这里也是生命最活跃的地区,生活着20万种以上的动植物,其中90%以上是无脊椎动物。可分为3个主要区域,即潮间带或沿岸带(littoral)、浅海带(neritic)和远洋带(pelagic)。
潮间带或沿岸带是海与陆地的相遇处,是每日潮水的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自然条件苛刻,常经受巨浪猛烈拍击,温度变化剧烈。这里生活着具有牢固吸附力和强的保护身体结构的动物,如海葵、藤壶、螺、石鳖、帽贝、双壳类、蟹类、棘皮动物,以及有吸盘的鰕虎鱼等。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潮间带的港湾或海滩上的一种特殊长绿林。那里风浪较平静,淤泥深厚,分布着相当丰富的动物种类,有多种甲壳动物(如虾和蟹)、软体动物、鱼类。双壳类、海蛇、多种水禽、鼠类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而奇特的生态系统。珊瑚礁也是沿岸带中的一种特殊环境,主要是由石珊瑚类的珊瑚骸骨形成,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海域,这里光线充足,食物和氧气丰富,还有众多的避敌藏身之所,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物群落,大多营固着生活。在其间自由游泳的类群主要是体色绚丽的珊瑚礁鱼类。
浅海带是由潮间带以远的但不超过200m等深线的海域,占海洋总面积的7.5%。这里由于光照、营养、氧气等生活条件充足,浮游生物生长旺盛,是海龟、海蛇、多种鲸类以及大多数海洋鱼类的理想居所,并因此成为大多数世界渔场的集中地。
远洋带是浅海带以外的广大海域,占海洋总面积的90%,绝大部分是水深超过2000m的深海栖息地,水压巨大,终年黑暗,水温接近0℃,氧气和食物匾乏,生活条件极为苛刻。无脊椎动物的海绵动物、棘皮动物在这一区域占优势,还有一些特殊鱼类生存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