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羊膜卵
羊膜卵是早期爬行类适应陆地干燥环境的一个必要条件。它们不再被产于水中,但不会干掉,而且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供应胚胎发育的需要。羊膜卵外包以一层保护性的卵壳,或柔韧如皮革、或为坚硬的石灰质壳,以防止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的或细菌的伤害。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能良好,保证胚胎发育期间的气体代谢。
羊膜卵内有大的卵黄囊(yolk sac),储存卵黄以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需求。在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后,胚胎周围产生向上突起的环状褶皱(称为羊膜头褶、羊膜尾褶和羊膜侧褶),环绕胚胎生长,最终将胚胎包在一个具有2层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chorion),内层为羊膜(amnion)。由羊膜包围的密闭腔腔称为羊膜腔(amniotic cavity),其内充满羊水,胚胎浸于其中,这为胚胎提供了一个发育所需要的水环境。
胚胎后肠突出形成尿囊(allantois),位于羊膜和绒毛膜之间,收集胚胎代谢产生的废物尿酸,同时尿囊膜上富于毛细血管,充当胚胎的“肺”,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多孔的卵壳在尿囊膜上进行气体交换。
爬行类具有某种类型的交配器官,行体内受精。交配器官是一种泄殖胜壁的外翻物。交配后精子进入雌性输卵管上段与卵子结合受精。受精卵在输卵管的输送过程中被输卵管腺壁分泌的大型蛋白质和蛋壳所包裹。
在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漫长进化历程中,动物体各系统器官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由两栖动物产无羊膜卵转变成爬行动物产羊膜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飞跃进步。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这才可能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上进行繁殖。由于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从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