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本亚门为一类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众多咽鳃裂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仅有头索纲(Cephalochorda,又名狭心纲Leptocardii)一个纲。约30种。

        头索动物的脊索不但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名头索动物。又因本亚门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又名无头类。

   

        一、形态结构

        1.外形

        文昌鱼的体形略似小鱼,无明显的头部,左右侧扁,半透明,可隐约见到皮下的肌节(50-85)和腹侧块状的生殖腺。身体两端尖出,故有双尖鱼之称。又因其尾形似矛头,故又称为海矛。

        沿体中线有低矮的背鳍、尾鳍和肛前鳍等奇鳍。肛前鳍之前的体腹面较扁平,两侧各有一腹褶。腹褶后端与肛前鳍相接,交界处有一小孔,称为腹孔。

         前端的腹面为一漏斗状的口笠,口笠内为前庭,内壁有轮器,由前庭引向位于一环形缘膜中央的口。口笠和缘膜的周围分别环生触须及缘膜触手,具有保护和过滤作用,可阻挡粗砂等物随水流入口中。

        肛门位于尾鳍前方左侧。 

        2.皮肤

        皮肤薄而半透明,由单层柱形细胞的表皮和冻胶状结缔组织的真皮两部分构成。表皮外覆有一层角皮层。真皮是一薄层胶冻状结缔组织。腹面前部两侧有由皮肤下垂形成的成对的腹褶(metapleural fold)幼体期表皮外有纤毛,长成后消失。 

        3.骨骼

        未形成骨质的骨骼,主要以纵贯全身的脊索支持中轴。

        脊索外有脊索鞘膜,并与背神经管的外膜、肌节之间的肌隔、皮下结缔组织等连续。脊索细胞呈扁盘状,收缩时可增加脊索的硬度。 

         4.肌肉

        背部肌肉厚实,腹部肌肉较单薄。肌节在体两侧交错排列,便于在水平方向作弯曲运动。

         5.消化

        消化系统简单,由前庭、口、咽、肠、肛门组成。

        文昌鱼钻泥沙少活动,其营养方式为被动的,因而形成一套特化的取食和滤食器官。身体前端有口笠和触须,触须上有感觉细胞。口笠内是前庭,前庭后方通向口。口周围是一环形的缘膜(velum),缘膜边缘向前方伸出指状突起,称轮器(wheel organ),轮器的摆动使带有食物的水流进入口中。缘膜边缘向口中央伸出缘膜触手(velar tentacle)。触手和口笠触须具有过滤的作用,挡住泥沙,并使小的食物颗粒随水流进入口中。然后进入咽部食物留在咽内,水流经鳃裂进入围鳃腔,经腹孔排出体外。

        咽内的食物微粒被内柱细胞的分泌物粘结成团,再由纤毛运动使它从后向前流动,经围咽沟转到咽上沟,往后推送入肠。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盲囊,突入咽的右侧,称为肝盲囊,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同源。食物团中的小微粒可进入肝盲囊,被肝盲囊细胞吞噬,营细胞内消化,大微粒继续沿肠向后在肠中分解成小微粒后,也转到肝盲囊中进行细胞内消化,未消化的物质由肝盲囊重返肠中,在后肠部进行消化和吸收。肠的末端开口于身体左侧的肛门。

         6.呼吸

        咽腔是文昌鱼完成呼吸作用的部位。咽壁两侧有60多对鳃裂,彼此以鳃条分开,鳃裂内壁布在纤毛上皮细胞和血管。水流进入口和咽时,藉纤毛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通过鳃裂,并使之与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最后,水再由围鳃腔经腹孔排出体外。

        有人认为文昌鱼纤薄的皮肤也具有直接从水中摄取氧气的能力。

         7.循环

        1)闭管式循环

        (2狭心动物:无心脏,具博动能力的腹大动脉。

        (3)循环途径:由腹大动脉往两侧分出许多成对的鳃动脉,进入鳃隔,鳃动脉不再分为毛细血管,它在完成呼吸作用后,于鳃裂背部汇入2条背大动脉根。背大动脉根内含多氧血,往前流向身体前端,往后由由左、右背大动脉根合成背大动脉,再由此分出血管到身体各部。

        动脉中的血液通过组织间隙进入静脉。

        从身体前端返回的血液通过体壁静脉注入一对前主静脉,尾的腹面有一条尾静脉,收集一部分身体后部回来的血液,进入肠下静脉,大部分血液则流进2条后主静脉。左、右前主静脉和两条后主静脉的血液全部汇至1对横形的总主静脉(居维叶氏管)。左、右总静脉会合处为静脉窦,然后通入腹大动脉。人肠壁返回的血液由血管网集合成肠下静脉,尾静脉的部分血液也注入其中,肠下静脉前行至肝盲囊处血管又形成毛细管网,由于这条静脉的两端在肝盲囊区都形成毛细血管,称为肝门静脉。由肝门静脉的毛细血管再一次合成肝静脉,并将血液汇入静脉窦。

         8.排泄

        肾管类似于扁形动物及环节动物的原肾。肾管数10对,按节排列,位于咽壁背方的两侧。每个肾管是一短而弯曲的小管,弯曲的腹侧有单个开口于围鳃腔的肾孔,弯管的背侧连接着5-6束与肾管相通的管细胞。管细胞由体腔上皮细胞特化而成,其远端呈盲端膨大,紧贴体腔,内有一长鞭毛。代谢废物通过体腔液渗透进入管细胞,经鞭毛的摆动到达肾管,再由肾孔送至围鳃腔,随水流排出体外。

        咽部后端背部左右各有一盲囊(称褐色漏斗),有人认为具排泄功能,但也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感受器。

        9.神经

        一条纵行于脊索背面的背神经管为中枢神经系统,几乎无脑和脊髓的分化。神经管前端内腔膨大为脑泡。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留有一个裂隙,为背裂。

        周围神经包括由脑泡向前发出的2对“脑”神经和自神经管其余部分在每一体节两侧发出的成对脊神经。脊神经分别由背、腹发出1对背神经根及几条腹神经根(即:背根、腹根),它们在身体两则的排列形式与肌节一致,左右交错而互不对称,且其背根和腹根之间也不像脊椎动物那样联结成一条脊神经。背根是兼有感觉和运动机能的混合性神经,接受皮肤感觉和支配肠壁肌肉运动。腹根专管运动,分布在肌肉上。

        10.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不发达。

        脑眼:位于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虚线状),为光线感受器。

        眼点:位于神经管前端,单个,大于脑眼。无视觉作用,有人认为是退化的平衡器官,有人认为有遮挡阳光使脑眼免受阳光直射的作用。

        感觉细胞:零星散布于皮肤中,以口笠、触须、缘膜触手处较多。

         11.生殖与发育

        雌雄异体。生殖腺附生于围鳃腔两侧的内壁上,为26对左右交错排列的厚壁状小囊。精巢白色,卵巢淡黄色。

        成熟精子或卵子通过生殖腺壁的破口释出,坠入围鳃腔,再随水流由腹孔排出,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经20小时左右,胚胎发育基本完成。表被有纤毛的幼体突破卵膜在海水中自由游泳,不久后沉落海底进行变态。前庭出现,鳃裂数目增加,由开口体外到通 入新形成的围鳃腔中。文昌鱼的幼体期持续3个月左右。

 

        二、头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

        以文昌鱼为代表的头索动物具有典型的脊索动物的3大特征,同时与脊椎动物很接近,具有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如:分节的肌肉、典型的脊椎动物式的血液循环模式、相当于肝脏的肝盲囊、周围神经的分开的背腹根、相当于脑下垂体的哈氏窝等。但它与真正的脊椎动物相去甚远,有许多原始和特化的结构:无头、无成对附肢、无心脏、无集中肾脏、具特化的口器等,被认为是前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动物的姐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