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棘皮动物门分纲

 

棘皮动物为古老的类群,始于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石炭纪、泥盆纪最繁盛。生存种类共约 6000种,包括海星、海参、海胆、蛇尾、海百会等,我国已记录 300多种。根据动物的体形有无柄和腕、筛板的位置以及管定的结构等分为2亚门,5纲;尚有4纲全为化石种类。

一、有柄亚门(Pelmatozoa

幼体终生具柄,固着生活。口面向上,反口面向下,肛门位于口面;骨骼发达,骨板愈合成一完整的壳;主要神经系统在反口面。生存种类约650种,只有不过纲,另4纲均为化石种。

(-)海百合纲(Crinoidea

海百合类多生活在深海中,底栖,营固着生活。一类终生具柄,称海百台类(stalked crinoids),一类成体无柄,为海羊齿类(ccomatuliods)。海羊齿类多栖息于沿岸浅海岩礁底,可附着外物或向由游泳生活。

二、游移亚门(eleutherzoa

无柄,自由生活。口面向下,口位口面或体前端,肛门位反口面或体后端。骨骼发达或不发达。主要神经系统在口面。分4纲。

(二)海星纲(Asteroidea体扁平,多为五辐射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生活时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下,腕腹侧具步带沟,沟内伸出管足.因骨骼的骨板以结缔组织相连,柔韧可曲。体表具棘和叉棘,为骨骼的突起。从骨板间突出的膜质泡状突起,外覆上皮,内衬体腔上皮,其内腔连干次生体腔称为皮鳃(papula),有呼吸和使代谢产物扩散到外界的作用。水管系发达。个体发营中经羽腕幼虫和短腕幼虫。本纲约有 1600种。

(三)海胆纲(Echinoidea

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内骨骼互相愈合形成一坚固的壳。亮板分三部:第一部最大,由20行多角形骨板,排列成10带区,5个具管足的步带区和5个无管足的间步带区二者相间排列。各骨板上均有疣突和可动的长棘。第二部称预系,位反口面中央,由围肛部(periproct)和5个生殖板,5个眼板(ocular plate)组成。生殖板上各有一生殖孔,有一块生殖板多孔,形状特异,兼作筛板的作用。眼板上各有一眼孔,辐水管末端自孔伸出,为感觉器。围肛部上有肛门。第三部为围口部,位口面,有5对口板,排列规则,各口板上有一管足。四周围有5对分支的鳃,为呼吸器官。

海胆的壳上生有疣突及可动的细长棘,有的棘很粗。多数种类口内具结构复杂的咀嚼器称亚里斯多德提灯(Aristotges lantern),其上具齿,可咀嚼食物。消化管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水娘、蠕虫等为食。

海胆类多为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经海胆幼虫,后变态成幼海胆,经12年才达性成熟。

(四)蛇尾纲(Ophiuroidea

体扁平,星状,体盘小,腕细长,二者分界明显。腕内中央有一系列腕椎骨(vertebra),骨间有可动关节,肌肉发达。腕只能作水平屈曲运动,很灵活。腕上常被有明显的鳞片,无步带沟。管足退化,呈触手扶,无运动功能。每一腕节由4块腕板组成,上下左右各一,侧腕板上生有腕棘,侧腕板间有2列触手孔,触手自此伸出。触手孔边有触手鳞。消化管退化,食道短,连于囊状的胃。无肠,无肛门。以藻类、有孔虫、有机质碎屑为食,也食多毛类、甲壳类等小动物。个体发生中经蛇尾幼体(ophiopluteus),有少数种类雌雄同体胎生。

(五)海参纲(Holotkuroidea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背腹略扁,具管足,背侧常有疣足(一种变形的管足,无吸盘),无吸盘或肉疣。口位体前端,周围有触手,其形状与数目因种类不同而异,肛门位体未。内骨骼为极微小的小骨片,形状规则。消化道长管状,在体内回折,末端膨大成泄殖腔。由此分出一对分支的树状结构称呼吸村或水肺,为海参特有的呼吸器官。受刺激时,可从肛门射出,抵抗和缠绕敌害,以后可以再生。另有许多盲管状的居维尔氏器(Cuvieriann organ)有排泄功能。围绕食管有石灰环特有结构,由 5个辐片和 5个间辐片构成。各辐片前端有孔或凹痕,辐水管和辐神经由此通过。筛板退化,位体内。

海参在海底匍匐,食物为混在泥沙内的有机质碎片、藻类及原生动物等,摄食时,连同泥沙一同吞人。个体发育中经耳状幼体(auricularia)、樽形幼虫(doliolaria)和五触手幼虫(penttactula,变态成幼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