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软体动物门分纲

 

        根据贝壳、足、鳃、神经及发生特点等特征的不同,将软体动物门分为7个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也用学者将无板纲、多板纲同归为双神经纲(Amphineura),因而共分为6个纲。

       

        一、单板纲(Monoplacophora

        身体两侧对称,头部不发达,很多器官有重复排列的现象。外套沟中有5-6对鳃轴的单侧有鳃丝的单栉鳃,具1对心室,2对心耳,6对肾脏。体背有一个扁平的楯形壳,某些器官出现了分节现象。

        长期被认为是化石种类,1952年才在哥斯达黎加附近3350米的深海发现生活的个体,称为新蝶贝。

 

        二、多板纲(Ployplacophora

        头部不明显,身体扁平,卵圆形,背面有8个复瓦状排列的贝壳,大多体长2-12cm,足块状雌雄异体一般以齿舌刮取礁石上的海藻为食,发育过程中有担轮幼虫期,无面盘幼虫期。

        全部生活在海洋中,目前已经记录了600多现存种类和约350种化石,如潮间带常见的各种石鳖

 

        三、无板纲(Aplacophora

        都是蠕虫状,穴居或爬行,体表无贝壳,体壁中有角质或石灰质的骨刺,腹面中间有一条由外套膜下卷形成的纵沟,头部不发达,体长5cm左右,多数雌雄同体。

        全部生活在海洋中,目前已经发现约250种, 如我国南海的龙女簪。

 

        四、腹足纲(Gastropoda

        头部明显,身体左右不对称,神经扭转成“8”字形,有些种类又有反扭转现象,足块状,多具螺旋形的壳 。雌雄异体或同体,有的种类有卵胎生现象,海产的有担轮幼虫期,也有面盘幼虫期。

        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陆地,已经记录75000生存的种类和15000种化石。

        1.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壳常有厣板,侧神经索成“8”字形,多数雌雄异体。海水、淡水、陆地均有分布,如鲍、马蹄螺、笠贝、骨螺、田螺、钉螺。

        2.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壳与外套膜退化消失,具有一个单栉鳃,多数本鳃消失,出现次生性皮肤鳃,头部有2个触角,雌雄同体。全部海产,如海兔、海牛、壳蛞蝓。

        3.肺螺亚纲(Pulmonata):有壳或消失,本鳃消失,右侧外套腔内壁在壳内形成“肺”,成体无厣板,雌雄同体。陆生或淡水生,少数海产,如椎实螺、扁卷螺、蜗牛、蛞蝓等。

 

        五、瓣鳃纲(Lamellibranchia)

        又称双壳纲(Bivalvia) 。身体侧扁,有一对发达的左右壳包围身体,头不明显,无口腔和齿舌,足斧头状,原始种类为栉鳃,高等种类为瓣鳃。海产的多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种有的具钩介幼虫。

        多数分布在海洋,也有淡水种类,现存约3000种。

        1 . 列齿目:铰合部有铰合齿,齿数多,分为左右2列。鳃比较原始。足部常有一足底,用以匍匐于固体物上,一般具足丝腺,闭壳肌两个,如泥蚶。

        2.异柱目:铰合齿一般退化成小结节或完全没有。前后闭壳肌不等大或前闭壳肌完全消失。足不发达或退化。如贻贝、栉江珧、马氏珠母贝、日月贝、栉孔扇贝、各种牡蛎等。

        3.真瓣鳃目:铰合齿少或不存在。一般具2个闭壳肌,二者大小相似。外套膜通常有1-3处愈着点,水流出入孔常形成水管。如:无齿蚌、河蚬、砗磲、蛤蜊等。

 

        六、掘足纲(Scaphopoda

        有1个两端开口的牛角形管状壳,足柱状,无鳃,雌雄异体,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全部海洋中穴居,350种,如角贝。

 

        七、头足纲(Cephalopoda

        外套膜有发达的肌肉,足特化成腕和漏斗,闭管式循环系统,脑有中胚层形成的软骨匣保护,原始种有壳,多数种壳被外套膜包被或退化。

        全部海产,运动迅速,现存650种,化石种类超过9000种。

        1.鹦鹉螺亚纲(Nautiloidea):又称四鳃亚纲(Tetrabranchia)。有1盘旋壳,腕的数目超过10个,触手无吸盘,鳃、心耳、肾均为4个。漏斗2叶。无墨囊。现存种只有鹦鹉螺一种。

        2.蛸亚纲(Coleoidea):又称二鳃亚纲(Dibranchia)。壳被外套膜包被或退化,腕10个(十腕目)或8个(八腕目),腕有吸盘,鳃、心耳、肾均为2个。漏斗1个。有墨囊。如乌贼、章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