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环节动物门分纲
目前已知的环节动物约30000种,分布于海水、淡水、陆地等多种环境里,少数营寄生生活(花索沙蚕科 Arabellidae),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3个纲。
一、多毛纲(Polychaeta)
身体呈现圆柱状或背腹稍扁平,体节多,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型,有担轮幼虫(trochophore)。
本纲约1000种左右,除极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为海产,生活方式有游走和隐居两类。一般分为3目(近年来对其分类有不同意见:有的分为游走亚纲和隐居亚纲;有的不设亚纲,直接分为23个目):
(1)游走目:能自由游泳,体为同律分节;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咽能外翻;具颚;每体节有一对疣足、如:疣吻沙蚕、日本沙蚕等。
(2)隐居目:穴居,常有栖管;异律分节;头部不明显,口前叶小,无触手;咽不能外翻,无领;疣足退化。如:燐沙蚕等。
(3)原环虫目:包括一群小型环虫,结构较其他多毛类简化,通常无疣足,刚毛常付缺,外部分节不明显,体节间常具纤毛带。发育具有典型担轮幼虫。海产,生活在海滨砂石中。如好转虫。
二、寡毛纲(Oligocheata)
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具刚毛,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大多数(约占4/5)陆地生活,穴居土壤中,称陆蚓;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底栖,称水蚓,如:蚯蚓、水丝蚓等。
蚯蚓外部形态对土壤生活的适应:
(1)头部退化:在土壤中钻动时用不着感觉敏锐的头部,同时,灵敏的感觉器官如触须、眼点在土壤中摩擦时反易受到损伤。
(2)口前叶可伸缩:它受体腔液的压力,可以向前伸张,吞食土壤。通过消化吸收,剩余的泥土由肛门排出。这样既可摄食又利于钻动。
(3)皮肤湿润:体表有粘液腺,可以分泌粘液,同时体腔液还可由背孔流出湿润体表,使其在土壤中钻动时有润滑作用,同时不易损伤表皮并利于呼吸。
(4)疣足退化:刚毛着生在体壁上,使身体向前钻动时得到有力的支撑。正蚓属每节有刚毛4对,环毛属刚毛数目多,成环状排列。
(5)眼点退化,感光细胞在前部最多。
(6)生殖带可分泌蛋白质管,形成卵袋,适应陆地繁殖。
本纲已知约6700余种,一般分为3目:
(1)近孔目:水生,底栖;体小形;雄生殖孔一对,开口在具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的后一节。如:颤蚓。
(2)前孔目:水生,雄性生殖孔1-2对,未对开口在最后具精巢、精漏斗的体节上。如:带丝蚓。
(3)后孔目:陆生,雄性生殖孔一般1对,开口在具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后一节或后几节。如:环毛属(参环毛蚓)、爱胜属(赤子爱胜蚓)等。
三、蛭纲(Hirudinea)
蛭纲动物一般被称蛭或蚂蟥,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体背腹扁,体节固定,一般为34节,末7节愈合成吸盘,故体节可见只有27节。每体节又分为数体环(annulus)(体内无隔膜)。头部不明显,常具眼点数对,无疣足,无刚毛。体前端和后端各具一吸盘,称前吸盈(口吸盘)和后吸盘,有吸附功能,并可辅助运动。
蛭类的次生体腔多退化,并形成血窦。窦(sinus)是指血管系统的内腔。所谓血液实为血体腔液(haemocoelomic fluid),通过源出于体腔的管道循环,即一系列血体腔管(haemocoelomic channel)。因此血体腔系统(haemocoelomic system)代替了血循环系统。
蛭类的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嗉囊、胃、肠、直肠及肛门等。吸血性的蛭类如颚蛭目的医蛙、蚂蟥等,口腔内具3片颚(背面一、侧腹面二),其有齿,可咬破宿主的皮肤。咽部具有单细胞唾液腺,能分泌蛭素(hirudin)。食管短,嗉囊发达,其两侧生有数对盲囊(医蛭有11对,蚂咂有5对)可储存血液。蛭类除少数肉食性外,大多数以吸日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和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
蛭类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具有生殖带,这些特点似蚯蚓。雄性生殖器官有精巢数对至 10余对(医蛭为 10对)、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阴茎等。阴茎可自雄性生殖孔(医蛭在第10体节)伸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一对、输卵管一对,阴道开口为雌性生殖孔(医蛭在第11体节)。当生殖季节支配时,以阴茎将于射精管末端膨大处由前列腺分泌物形成的精荚送入对方的雌性生殖孔内,受精卵产出于生殖带分泌的卵茧内,直接发育。
蛭类大部分栖于淡水中,少数陆中或海产,约有500多种。
(1)棘蛭目:无口吸盘,前端体节有体腔,有刚毛,是蛭纲中最原始的种类,寄生在鱼鳃上,我国没有。
(2)吻蛭目:口部有吻,循环系统与血窦相互独立,绝大多数分布在海洋中,寄生于变温脊椎动物,如鱼类等。如池塘水草中的扁蛭。
(3)颚蛭目:口腔内有3个颚板,水生或陆生,常见的有我国池塘、稻田中的金线蛭、山林中的山蛭以及医蛭。
(4)咽蛭目:无吻,无颚板,水生或半陆生,如石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