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节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疟原虫属Plaxmodium100余种,均寄年于爬等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红细胞和其他细胞中,其中有4种寄生于人类的红细胞和肝脏的实质细胞中,即: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P. ovale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卵形疟原虫在我国少见,其他3种则在我国流行,尤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最为常见,为害亦最烈。由疟原虫寄生引起的疾病称为疟疾,患者出现周期性的发冷和发热,俗称打摆子。疟疾会引起贫血、脾肿。恶性疟原虫会引起昏迷,严重者可致死亡。疟疾为全球性严重疾病。

人体的疟原虫是由按蚊传染的,因此把传染疟疾的蚊虫称为疟疾的媒介蚊虫。在我国主要有:巴拉巴按蚊A. balabacensis、微小按蚊A. minumus和中华按蚊A. hyrcanus sinensis等。

寄生于人体的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大同小异,其全部生活史需要经过2个寄主,即人和某种按蚊Anopheles,分为3个时期:裂体生殖schizongony)阶段、配子生殖gametogony)阶段和孢子生殖sporogony)阶段

一、裂体生殖阶段

在人体内进行,为无性世代。

1.红外期

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雌蚊)吸血,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血液,约半小时子孢子浸入肝脏的实质细胞,并在其中进行裂体生殖,形成数以万计的圆形裂殖子。裂殖子成熟后会胀破肝细胞散发到体液和血液中,一部分裂殖子会重新侵入肝细胞。因为裂殖生殖过程不在红细胞内,故又称为红外期(exoerythrocytic stage)。

间日疟原虫全部红外期发育所需的时间最短为8天。有一部分子孢子进入肝脏后不马上发育,进入休眠状态,称为休眠子(hypnozoite),数月或一年或一年后才开始发育成裂殖子,因此有人将子孢子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2.红内期

裂殖子成熟后胀破肝细胞散发到体液和血液中,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生殖。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并非钻破红细胞膜,而是在顶复合器与红细胞接触时,红细胞膜内陷,将裂殖子包进红细胞内。进入红细胞后,裂殖子开始发育,成为早期营养体。早期营养体很小,直径约相当于红细胞的1/3,内有一个很大的空泡,细胞质在空泡的周围形成环状,细胞核在细胞质环的一侧,呈戒指状,因此特称为环状体ring form)。环状体能吞食红细胞内的细胞质,伸出许多伪足,虫体不断增大,空泡逐渐消失。被吞食的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残余不被消化和吸收,形成一颗颗如米粒状的棕褐色颗粒,称疟色粒(pigment granules)。这个时期被寄生的红细胞出现淡红色的小点,称为薛氏点。

营养体长大到一定程度后,胞核开始分裂,连续分裂至形成16个核(少者12个,多者24个)后停止分裂。从细胞核分裂开始起,至核分裂停止止,都称为裂殖体。核分裂完成的裂殖体,细胞质开始分割,围绕在核的周围,并开始有细胞膜分隔,最终开成16个(或1224个)裂殖子。已分割成裂殖子的裂殖体又称为分裂体。分裂体形成之时,红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发出来。

每个裂殖子进入一个新的红细胞,又如上述,再经环状体、裂殖体、分裂体等阶段形成裂殖子,红细胞再次破裂,如此不断循环。这一裂体生殖在红细胞内进行,因此又称为红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当红细胞破裂时,其中的裂殖子和疟色粒及其他代谢废物进入血液,使患者最初感到寒战,后来又发高烧。而红内期裂体生殖的每一个周期需48小时。因此,病人每隔一天会出现一次恶寒、高热症状。

二、配子生殖阶段

开始于人体内,在按蚊体内结束,为有性生殖阶段。

经过几次裂体生殖周期后,一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它们不再进行裂体生殖,而是形成配子母体,其过程是:

1.配子母体的形成(在人体内)

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形成早期营养体。早期营养体一般没有空泡,作圆形或椭圆形。营养体不断长大,在虫体内出现许多疟色粒。最后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配子母体。

配子母体分为2种:雄配子母体(microgametocyte)和雌配子母体(macrogametocyte)。雄配子母体的核较大而疏松,常在虫体的中央;雌配子母体核较小而致密,常在虫体的侧边。

2.配子的形成(在按蚊体内)

雌雄配子母体在血液中,当按蚊吸血时,它们即随血液进入蚊胃内。此时,雄配子母体的核分裂为4-8个,细胞质也跟着向外伸出4-8条丝状体,似鞭毛。然后,每一个细胞核进入一条丝状体,这些丝状体脱离母体而自由活动,即为雄配子。雌配子母体在蚊胃内进一步成熟,成为一个雌配子。

3.合子形成(在按蚊体内)

雌、雄配子在蚊胃中结合成为合子,完成配子生殖阶段。

三、孢子生殖阶段

在按蚊体内进行,为无性生殖阶段。

合子伸长变成锥状,能运动,称卵动子(ookinate)。卵动子穿过蚊的胃壁在蚊胃壁的血腔一侧的弹性纤维膜下,形成圆形卵囊,卵囊中的核开始不断地进行分裂,卵囊随之逐渐增大。卵囊内的细胞质亦为从表面陷入的沟道所分割,形成海绵体般的结构,而细胞核移到细胞质近表面处,最后每一个核形成一个新月形的子孢子。每个卵囊内的子孢子可达数千个至一万余个。子孢子可从卵囊壁的微孔逸出,亦可因卵囊破裂而散出,进入蚊的血腔中,随蚊的血淋巴而入蚊的唾液腺,至蚊叮人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血液,再由血液带到肝脏,开始新的周期。

附:关于疟原虫寄主的讨论

        由于疟原虫的有性期在蚊体内完成,受精作用亦在蚊体内进行,以往把蚊称为终末寄主,而把人称中间寄主。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因为从整个生活史看,疟原虫的有性时期是在人体开始的,其受精作用虽在蚊胃中,但仍在人血液中进行,因此认为终末寄主是人更为妥切。此外,还有不少学者认为疟原虫起源于与球虫相似的寄生脊椎动物肠道的孢子虫,后来由于侵入血液内而引起对蚊的感染,从而使蚊成为疟原虫的媒介,因此蚊应被视为中间寄主。

人更为妥切。此外,还有不少学者认为疟原虫起源于与球虫相似的寄生脊椎动物肠道的孢子虫,后来由于侵入血液内而引起对蚊的感染,从而使蚊成为疟原虫的媒介,因此蚊应被视为中间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