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

两栖类:两栖纲是一类产卵、受精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具侧线,没有成对附肢,经变态后成体才能在陆地上生活,并具成对五趾型附肢和比较发达的神经系统,用肺和皮肤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

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的附肢。由上臂(股)、前臂(胫)、腕(跗)、掌(跖)、指(趾)等五部分组成,末端通常具5指(趾)。其特点是多支点,既灵活又坚固。

弧胸型肩带:蛙形目的肩带类型,左右上喙软骨甚大,且不相连,彼此重迭,肩带可通过上喙软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此类肩带称弧胸型肩带。盘舌蟾科、角蟾科、蟾蜍科和雨蛙科的肩带属此类。

固胸型肩带:蛙形目的肩带类型,左右上喙软骨极小,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迭,有的种类甚至愈合成一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软骨左右交错活动,此类肩带称固胸型肩带。蛙科、树蛙科和姬蛙科的肩带属此类。

枕骨髁:又称枕髁。四足动物特有的结构,为枕骨后方的突起,与第一颈椎(寰椎)相关节,使头部能够活动。两栖类和哺乳类具2枚枕髁,爬行类和鸟类具1枚枕髁。

前凹型椎体:脊椎的椎体类型之一,椎体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较灵活,脊索有残存,但不连续。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的椎体属此类。

后凹型椎体:脊椎的椎体类型之一,椎体前端凸出、后端凹入。高等有尾两栖类、部分无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的椎体属此类。

参差型椎体:脊椎的椎体类型之一,第一至第七枚脊椎的椎体为前凹型,第八枚脊椎的椎体为双凹型。蛙科和树蛙科的椎体属此类。

间介软骨:雨蛙科和树蛙科两栖动物,最末两节指(趾)骨间所具有的软骨,称间介软骨。

 

吞咽式呼吸:两栖类由于没有胸廓,其呼吸动作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将空气压入(吞入)肺中来完成,同时口腔黏膜也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吞咽式呼吸。

不完全双循环: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血液循环方式。血液在体内循环一周,两次经过心脏。由于心室只有1个或心室内分隔不完全,左心房的多氧血(动脉血)与右心房的缺氧血(静脉血)在心室中混合,没有分开。具体循环、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此类循环方式称不完全双循环。

毕氏器:雄性蟾蜍在精巢与脂肪体之间有一粉红色扁平卵圆形小体,称毕氏器,为退化的卵巢,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产卵功能的卵巢。

鼓膜:中耳的组成部分,两栖类的鼓膜位于眼后,呈圆形,覆盖在中耳腔的外壁,内接耳柱骨。在高等动物,由于外耳的出现而内陷,称为耳膜。

声囊大多数雄性在咽喉部由咽部皮肤或肌肉扩展形成的囊状突起,称为声囊。在外表能观察到的为外声囊,反之为内声囊。位于咽两侧的称为咽侧声囊,位于咽腹下方的称为咽下声囊

耳后腺:蟾蜍类的一对大型的毒腺,位于眼后方、鼓膜旁侧,故又称耳旁腺。一般认为由黏液腺变异而成,其分泌物含多种有毒成分。

犁鼻器:为嗅觉器官,从两栖动物开始现出,为鼻腔腹内侧的1对盲囊,能感知化学物质。在蜥蜴和蛇类特别发达,是在鼻腔前面的1对盲囊,以独立的鼻腭管开口于口腔顶壁。

原脑皮:从两栖动物开始,在大脑顶壁出现零星的神经细胞,称原脑皮。仍与嗅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