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分类学:对所有动物物种进行识别、鉴定、描述、命名,并归类和建立分类系统,然后将每一个已鉴定的物种放在这一系统中的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
|
系统学:比较研究物种所有可用于分类的特征,在进化理论的引导下,通过分类学的基本工作,研究物种类群的系统发生和进化历史,推断动物的进化谱系。 |
|
两界系统:在林奈时代,对生物主要以肉眼所能观察到的特征来区分,林奈以生物能否运动为标准明确提出动物界(Animalia)和植物界(Plantae)的两界系统,此系统直至20世纪50年代仍为多数教材所采用。 |
|
三界系统:随着显微镜的使用,霍格和赫克尔提出三界系统,即:原生生物(Protista)(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植物界、动物界,此观点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 |
|
五界系统:1969年惠特克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及营养方式提出五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和动物界,此系统逐渐被广泛采用,直到现在。
|
|
分类等级:又称分类阶元。分类学根据生物之间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远近,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有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 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等几个重要的分类等级。任何一个已知动物均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等级之中。有时,为了更精确地表达种的分类地位,在上述等级之间加入另外一些等级,如在纲之上加入总纲(Superclas),之下加入亚纲(Subclass)等。
|
|
物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 |
|
亚种:亚种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或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地现分布;亚种间不不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亚种形态分化的标准常以约75%个体呈现不同为界限。如:眼镜蛇Naja naja有10个亚种。我国有眼镜蛇舟山亚种N. n. atra (长江以南)、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 n. kaouthia (四川、云南)2个亚种。 |
|
品种:自同一祖先,具有为人类需要的某种经济性状,基本遗传性稳定一致,能满足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及科学研究目的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的群体。由人类按要求培育而成,是人类干预自然的产物。品种不是分类阶元。 |
|
双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的,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它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该有一个科学名词,这一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一个是该物种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多少形容词或名词所有格,其第一个字母小写,所面还要写上最初定名人的姓氏缩写。如人的学名为:Homo sapiens Linné。 |
|
三名法:在写亚种的学名时,须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即由属名+种名+亚种名三部分组成,此为三名法。如北狐为狐的一个亚种,其学名为:Vulpes vulpes schilien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