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节 两栖纲的主要结构特征
一、体形
两栖纲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4部分。
体形 |
特征 |
代表 |
图例 |
蛙蟾形 (蛙形) |
最常见。体形短宽,四肢强健,无尾,适于陆地爬行和跳跃。为两栖类中发展最繁盛、种类最多的类群。 |
蟾蜍 黑斑蛙 虎纹蛙 |
|
鲵螈形 (鱼形) |
四肢短小,尾甚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营水生活,爬行时,四肢、身体及尾的动作基本上与鱼相似。 |
大鲵 东方蝾螈 肥螈 |
|
蚓螈形 |
蚯蚓状,眼和四肢退化,以屈曲身体的方式蜿蜒前进,隐蔽穴居。 |
版纳鱼螈 |
二、皮肤 |
|
皮肤裸露,水生种类未角质化,陆生角质化程度低,通透性强;富有多细胞腺体和血管;保持湿润;富有色素细胞,起保护、防光线和吸热作用。皮肤具有重要的辅助呼吸功能。 两栖类皮肤与皮下肌肉组织连接疏松,其间分布大量淋巴间隙,与皮肤呼吸功能有关。
特点:
2.富含多细胞腺体,分布于真皮。鱼类的单细胞腺体分布于表皮。这与蛙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可避免在空气中干燥。 |
三、骨骼系统 |
|
蛙类骨骼(侧面观) 蛙类骨骼(背面观) 蝾螈骨骼 |
|
1.头骨 |
|
2.椎骨 |
|
3.附肢骨(带骨和肢骨) |
|
(1)五趾型附肢
概念:包括有上臂(股)、前臂(胫)、腕(跗)、掌(跖)和指(趾)等五部分的成对附肢。
前肢 肱骨、桡骨和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
|
(2)带骨
两栖动物开始肩带不附着于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椎联结,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
肩带脱离头骨后,头部的活动性增加,同时也极大地护展了前肢的活动范围。 |
|
肩带 |
腰带 |
四、肌肉系统 |
1.躯干肌肉在水生种类特化不甚显著。陆生种类的原始分节现象已被破坏,改变为纵行的或斜行的长肌肉群,节制头骨及脊柱运动。
2.具四肢肌肉。四肢肌肉环绕带骨及肢骨四周分布,因而运动功能大为复杂。 蛙肌肉系统(背面观) 蛙肌肉系统(腹面观) |
五、消化系统 |
1.消化道 |
六、呼吸系统 |
1.呼吸器官 |
(1)鳃 * 幼体以鳃为呼吸器官。同鱼一样,两者的血液循环方式亦相同。幼体早期有3对附于头侧的外鳃 。
* 泥螈等水生种类终生保留。 |
七、循环系统 |
|
1.心脏、血管结构
(3)动脉 * 肺皮动物弓向背外侧斜行,然后分为粗细不等的2支,分别通向肺(细支)和皮肤(粗支)。完成肺循环。 * 左、右体动脉弓前行不远就绕过食道两旁转向背面,沿体壁后行到肾脏的前端,汇合成1条背大动脉。将胃、肠轻轻翻向右侧,可见左、右体动脉弓的汇合处。背大动脉后行途中再行分枝,至身体各处。完成体循环。 |
|
(4)静脉 * 静脉窦:收集前大静脉、后大静脉的血液,进入右心房。 |
|
2.循环途径 不完全双循环。 |
|
3.动脉圆锥中血液的分配
动脉圆锥内有一纵形的螺旋瓣,能随动脉圆锥的收缩而转动,有助于分配心脏压出的含氧量不等的血液,循着一定的顺序,分别流入相应的动脉中。 |
|
4.淋巴系统 * 淋巴腔:蛙类的淋巴腔分布于全身各处,尤以皮下最为丰富,这与防止皮肤干燥和进行皮肤呼吸有关。
* 淋巴心:淋巴心能搏动,将淋巴液推回心脏。在肩胛骨下、第三椎骨横突的后方各有1对前淋巴心,尾杆骨末端两侧有1对后淋巴心。 |
八、排泄系统 |
|
1.排泄器官 肾、皮肤、肺等。以肾最为重要。 同鱼类一样成体的肾属中肾,胚胎期为前肾。位于体腔中央稍后方的脊柱两侧。 * 鲵螈类的肾为扁形的带状 * 蛙蟾类的为暗红色长椭圆形。 2.输尿管 |
|
* 肾后方约1/4的外侧处,连接输尿管。左右两侧的输尿管分别开口于泄殖腔的背面。 3.膀胱
* 泄殖腔的腹面有一膀胱(泄殖腔的腹壁突出而成,称泄殖腔膀胱),贮藏尿液。 4.排泄物:尿素(同哺乳) 5.渗透压的调节:与鱼类相同 |
九、生殖系统 |
1.生殖器官
精巢(1对,椭圆形,淡黄色)→输精小管→肾→输尿管(输精管、输尿管两者合一,又称输导管)→贮精囊→泄殖腔→体外。
卵巢(1对),卵子成熟→体腔(腹腔)→输卵管→(由管壁上的腺体分泌的胶状物质所包裹,形成卵胶膜)→子宫(输卵管扩大部分)→泄殖腔→体外。
*
脂肪体:生殖腺的前方有1对黄色的脂肪体,为生殖腺的发育提供营养。
*
变态发育,受精在水中进行,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体在水中生活、发育,经变态后,才登陆生活。 |
十、神经系统 |
|
1.脑
(1)脑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 5 部分。 2.脑神经:与鱼纲一样,具10对脑神经。 |
十一、感觉器官 |
|
1.侧线
2.嗅觉器官:鼻 3.视觉器官 :眼
蛙眼的调节能力有限,在陆地上为近视眼,浸入水中时,角膜变平,可看得远些。 |
|
4.听觉器官:耳
蛙类除内耳外,出现了中耳。 |